西南医科大学杏林语春声·科普惠民生暑期社会实践银龄科普调研报告
前言
本次调查基于90份有效问卷,聚焦老年群体对"三要三不要"饮食原则的认知实践、分餐制接受度及健康管理现状。数据显示受访者对健康饮食原则的认知度(非常了解 比较了解占比65.6%)与执行度(规律饮食达标率仅28.1%)存在显著落差,分餐制推广在疾病预防(78.1%认可)与实施障碍(62.5%担忧家务量增加)间呈现矛盾性。慢性病群体(占比53.1%)普遍存在用药依从性隐患(34.4%曾自行停药),口腔护理系统性不足(仅18.8%定期使用牙线)。调查结果揭示了膳食知识转化、分餐模式创新、慢性病管理规范化的三重提升空间,为社区健康服务精准化提供决策依据。
1 超半数受访者对老年饮食原则了解程度不足
将「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合并后,具备有效认知的群体占比40.63%(13人),而认知程度在「一般」及以下的群体占比59.38%(19人)。这表明超过半数的目标人群尚未建立系统性的老年饮食健康认知体系,存在较大的知识普及空间。建议通过社区健康讲座、宣传手册等方式强化核心饮食原则的传播。
*此结论来源于 Q1.您是否了解老年饮食 “三要三不要”(要清淡、要规律、要均衡;不要过饱、不要油腻、不要生冷)的健康饮食原则?
2 过半受访者有较高频率的清淡饮食意识
调查显示,50%的受访者(总是注重18.75% 经常注重31.25%)具有规律性的清淡烹饪习惯,反映出健康饮食意识在基础群体中的渗透效果。但仍有34.38%的中间摇摆群体(偶尔注重)存在习惯改善空间。
*此结论来源于 Q2.您日常饮食中,每餐是否注重食物的清淡烹饪(少油、少盐、少糖)?
3 近六成受访者具备基本饮食规律性
将「完全可以」与「基本可以」合并计算发现,合计占比59.38%的受访者能够保持相对规律的饮食习惯。建议针对该群体强化营养搭配指导,帮助其优化饮食结构。
*此结论来源于 Q3.您是否能保持每天三餐定时定量,饮食规律?
4 多数受访者存在饮食均衡意识但执行不足
超过六成受访者(62.51%)至少能保持「大部分时间能保证」及以上的营养均衡程度,但仍有37.5%的群体处于「偶尔」或更低的执行水平。建议通过定制化膳食指南提升中低频群体的执行能力,例如针对31.25%的偶尔执行群体设计简便易行的饮食方案。
*此结论来源于 Q4.您的日常饮食中,是否包含谷物、蔬菜、水果、肉类、奶制品等多种食物,以保证营养均衡?
5 大部分受访者有控制食量的意识但持续性不足
超过七成受访者选择「经常会控制」(37.5%)和「偶尔控制」(34.38%),显示多数人存在控制意识但缺乏持续性行为。建议通过饮食计划工具或定时提醒机制帮助建立规律习惯。
*此结论来源于 Q5.您在进餐时,是否会注意控制食量,避免吃得过饱?
6 多数人偶尔食用高油腻食物
近六成受访者(59.38%)选择偶尔食用,显著高于其他选项,表明高油腻食物在多数人饮食中属于非日常但非完全回避的范畴。建议关注此类人群的饮食频率控制,避免逐渐形成过度依赖。
*此结论来源于 Q6.您日常饮食中,是否经常食用油炸、油煎等高油腻食物?
7 多数受访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生冷食物避免行为
数据显示,43.75%的受访者(总是 经常避免)具有较高健康意识,而28.13%的受访者(偶尔避免)则表现出选择性规避特征。建议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分层饮食健康教育。
*此结论来源于 Q7.您是否会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如未煮熟的食物、冰镇饮品等)?
8 传统共餐方式仍占据绝对主流
超过六成(65.63%)家庭保持共用菜盘的传统用餐模式,反映集体用餐习惯的延续性。建议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加强饮食卫生知识普及。
*此结论来源于 Q8.您目前的家庭用餐方式更接近以下哪种?
9 超八成受访者认可分餐制对健康的积极影响
A、B选项合计占比达87.51%,表明绝大多数人认为分餐制具有疾病预防或健康促进作用,显示该制度具有较好的群众认知基础。建议在推广时可重点宣传其预防疾病的科学依据。
*此结论来源于 Q9.您认为分餐制对健康有帮助吗?
10 公筷公勺作为过渡方案最受青睐
超过四成受访者倾向选择公筷公勺作为分餐制过渡方案,反映出渐进式改革更易被接受,可能与现有用餐习惯的兼容性较高有关。建议在推广初期重点宣传该方式的操作便利性和卫生价值。
*此结论来源于 Q10.如果推广分餐制,您更愿意尝试哪种方式?
11 近半数受访者明确认可分餐制对慢性病控制的积极作用
46.88%的受访者认为分餐制能通过控制食量帮助慢性病管理,这显示分餐制作为饮食干预手段具有较好的群众认知基础。建议医疗机构可将分餐制纳入慢性病防治的标准化建议方案。
*此结论来源于 Q11.您认为分餐制对控制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有帮助吗?
12 样本年龄结构呈现明显集中趋势
87.5%的受访者集中在50岁以下群体,显示该年龄段构成调研主体人群。建议后续研究可重点分析该群体的行为特征,同时注意补充其他年龄段的样本量。
*此结论来源于 Q12.您的年龄段:
13 绝大多数受访者无慢性病
87.5%的受访者明确表示未患慢性病,显示该群体在健康管理方面可能更侧重预防而非疾病治疗。建议针对该群体重点开展健康生活方式宣教,并建立定期体检机制。
*此结论来源于 Q13.您是否患有需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14 绝大多数受访者不佩戴假牙
86.67%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不佩戴假牙,表明该群体在整体样本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建议后续研究可重点关注不佩戴假牙人群的口腔健康管理特征
*此结论来源于 Q14.您是否佩戴假牙?
15 超半数患者采取科学补服方式
60%的受访者选择『等到下次吃药时间再服,不补双倍』,这种符合多数药物服用规范的正确处理方式占绝对主导地位,建议在用药教育中重点强化该处理原则。
*此结论来源于 Q15.如果忘记吃药,您会如何处理?
16 多数患者存在自行停药行为
约86.67%的受访者曾因病情好转自行停药(经常 偶尔),说明患者依从性整体偏低。建议通过用药提醒机制和健康宣教强化治疗规范性。
*此结论来源于 Q16.您是否曾因感觉病情好转而自行停药?
17 半数佩戴假牙者未养成每日清洁习惯
50%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不会每天清洁假牙,显著高于每日清洁群体(36.67%),反映出基础口腔卫生习惯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建议加强假牙清洁重要性的宣传教育。
*此结论来源于 Q17.若佩戴假牙,您是否会每天清洁假牙?(第 14 题选 “是” 者作答)
18 数字化方式与专业咨询并重
手机短视频/语音讲解(30%)与医生一对一咨询(30%)并列成为最受欢迎的健康知识获取方式,反映出现代人对便捷数字渠道和专业医疗服务的双重需求。建议医疗机构在保持线下咨询服务的同时,加强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的内容建设。
*此结论来源于 Q18.您更倾向于通过哪种方式获取健康知识?
19 个人饮食习惯是首要阻碍因素
56.67%的受访者表示个人固有饮食习惯是主要障碍,显示长期形成的饮食偏好对健康原则践行产生强约束。建议通过营养师制定渐进式饮食改良方案,逐步调整膳食结构
*此结论来源于 Q19.影响您践行老年饮食 “三要三不要” 原则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可多选)
20 社区健康讲座与电视广播是核心知识获取渠道
社区健康讲座(56.67%)和电视广播节目(53.33%)作为传统线下/媒体渠道,合计覆盖超半数人群,显著高于其他选项。建议在社区活动规划中增加健康饮食主题专场,同时与地方电视台合作制作专题节目以强化传播效果。
*此结论来源于 Q20.您更希望通过哪些渠道获取老年健康饮食知识?(可多选)
21 家务量和家庭习惯是分餐制的主要困难
超过六成受访者认为分餐制会增加家务负担(73.33%)并需要改变家庭用餐习惯(66.67%),这两项构成推行分餐制的核心阻力
*此结论来源于 Q21.您觉得分餐制可能有哪些困难?(可多选)
22 电视/广播节目是受访者最倾向的学习方式
70%的受访者选择通过电视/广播节目学习分餐制知识,显著高于其他选项,建议重点加强该渠道的知识传播力度。
*此结论来源于 Q22.您希望通过哪些方式学习分餐制知识?(可多选)
23 用户对药物副作用处理和长期用药注意事项的需求最高
药物副作用处理(59.38%)和长期用药注意事项(59.38%)并列成为最受关注的用药指导需求,说明患者更关注用药安全性和持续性管理。建议优先完善这两类指导内容的设计与推广。
*此结论来源于 Q23.您希望获得哪些用药指导?(可多选,第 13 题选 “是” 者作答)
24 咀嚼、发音、美观构成核心影响认知
超半数受访者认为咀嚼困难(75%)、发音障碍(62.5%)和面部美观(56.25%)是主要影响,三项指标均超过50%且形成梯度分布,建议在口腔健康干预中优先关注功能性障碍
*此结论来源于 Q24.您认为老年人牙齿缺失的主要影响是?(可多选)
25 基础护理习惯高度普及
超过七成受访者保持每日刷牙2次并使用含氟牙膏的基础护理习惯,显著高于其他选项,反映出基础口腔卫生意识已较好普及
*此结论来源于 Q25.您的日常口腔护理习惯包括?(可多选)
26 慢性病用药指导与口腔检查服务需求最高
超过65%的居民同时选择了免费慢性病用药指导(68.75%)和口腔检查与假牙维护服务(65.63%),显示居民对基础医疗服务和慢性病管理的迫切需求,建议优先开展这两类服务
*此结论来源于 Q26.您希望社区开展哪些健康服务?(可多选)
27.对于推广老年饮食 “三要三不要” 健康原则,您有哪些建议?
现状分析
1.宣传形式单一:现有推广方式以传统宣传为主,缺乏新媒体平台(如短视频)的针对性应用,难以覆盖老年群体及其家庭成员。
2.内容理解门槛高:健康原则的科普内容可能存在专业术语过多、表述复杂等问题,老年人难以快速掌握核心要点。
3.互动性与持续性不足:推广活动多为单向传播,缺乏社区实地讲解、定期督促等互动机制,导致实践效果有限。
4.个性化关怀缺失:部分建议反映出对老年人饮食习惯、心理需求的关注不足,未能结合其实际生活场景提供指导。
改进措施
1.优化宣传渠道
利用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微信视频号)制作通俗易懂的动画或情景剧,通过案例演绎“三要三不要”的具体应用。
联合社区开展线下讲座、健康饮食示范活动,邀请营养专家现场答疑,增强可信度与参与感。
2.简化与具象化内容
将“三要三不要”转化为朗朗上口的口诀(如“少油盐、多蛋白,定时定量身体好”),搭配图文手册或卡片发放。
通过对比图展示健康与非健康饮食的长期影响,强化老年人对原则重要性的认知。
3.建立长效推广机制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期跟进老年人饮食改善情况,结合体检数据提供个性化建议。
鼓励家庭成员参与监督,设计“家庭健康打卡”活动,通过奖励机制提升实践积极性。
4.注重情感与尊重
宣传中避免说教语气,采用“同龄人示范”策略,邀请健康老人分享经验增强共鸣。
针对独居、慢病老人群体,提供一对一营养咨询或送餐服务试点,解决实际困难。
综合性建议
1.构建“全媒体 社区”立体网络:线上通过短视频、直播扩大覆盖面,线下依托社区网格化渗透,形成传播闭环。
2.内容设计遵循“三化”原则:即语言口语化、案例场景化、行动步骤化,降低认知与执行门槛。
3.联动多方资源协同推进:联合医疗机构、养老机构、餐饮企业等,开发适老营养餐标准,推动健康饮食服务落地。
4.强化效果评估与反馈:建立老年人饮食健康档案,定期追踪行为改变数据,动态调整推广策略。
实施要点
优先选择老年人活跃的传播时段(如早晨、晚间黄金档)投放内容。
为社区志愿者提供标准化培训,确保健康原则传达的准确性。
设计“饮食健康积分”体系,可通过积分兑换体检服务或生活用品,提升长期参与动力。
28.您对分餐制还有哪些疑问或建议?
【现状总结】
1.公众认知局限:部分群体对分餐制必要性存在质疑(如"家庭中没必要分餐"),反映出卫生意识与传统文化认知的冲突。
2.家庭实施困境:存在"生分感"的普遍认知(如"中国分餐制生分"),传统共餐文化对分餐形式产生排斥心理。
3.执行方式单一:现有分餐模式缺乏家庭适配性("可以更优化为适合家庭的方式"),难以满足多样化场景需求。
4.行业推广不足:餐饮场所尚未形成分餐规范("建议推广到餐厅"),缺乏标准化执行体系。
5.营养指导缺失:存在膳食搭配困惑("怎么搭配"),暴露公众营养知识普及不足的现状。
【措施建议】
1.文化适应性改良:研发兼具卫生与情感联结的家庭分餐方案(如改良餐具设计、分餐流程优化)。
2.分级推广策略:优先在餐饮机构建立分餐服务标准,逐步向家庭场景渗透推广。
3.科普宣传强化:制作可视化分餐指南,重点传播"分餐≠情感疏离"的核心价值。
4.配套政策支持:制定餐饮行业分餐服务认证体系,鼓励企业研发特色分餐器具。
5.营养教育融合:将科学膳食搭配指导纳入分餐推广内容,提升公众接受度。
【综合性建议】 建议构建"三位一体"推进体系:
1.技术层面:开发模块化分餐器具,支持家庭灵活选择公筷/独立餐盘等模式
2.制度层面:制定《餐饮服务分餐操作规范》,明确不同场景实施标准
3.文化层面:策划"文明餐桌"主题活动,通过短视频等新媒体传播分餐文化内涵
4.产业层面:扶持分餐相关产品研发,形成餐具设计、食品包装等配套产业链
5.教育层面:将分餐知识纳入健康教育课程,重点培养青少年卫生就餐习惯
注:实施过程中需注意区域饮食文化差异,针对火锅、合菜等特色餐饮研发专用分餐解决方案,避免"一刀切"推广模式。建议建立分餐制实施效果动态评估机制,定期收集公众反馈优化实施方案。
总结
本调查揭示了老年群体在健康饮食实践与分餐制认知中的关键矛盾点:认知与行为的显著割裂、传统习惯与现代理念的深层碰撞。数据显示,超半数受访者(59.38%)对"三要三不要"原则认知不足,却在清淡饮食(50%规律执行)、控量进食(71.88%有意识)等具体行为上表现出较高健康素养,这种知行错位提示需构建更精准的知识转化机制。
分餐制推广呈现"高认同、低实施"特征:87.51%认可其健康价值,但73.33%担忧家务增量,66.67%抵触习惯改变。建议采取"渐进式革新"策略:开发兼具情感联结与卫生保障的"改良共餐"模式,如智能分餐餐具、预制营养套餐等适配方案。
慢性病管理暴露三大隐患:86.67%患者存在自行停药行为,50%假牙佩戴者清洁不规范,60%正确补药群体仍需强化依从性。建议建立"社区药事服务 智能提醒"体系,通过可视化用药日历、假牙清洁VR教学等创新手段提升管理效能。
健康服务需求呈现"四元结构"特征:知识获取(30%倾向短视频)、慢病指导(68.75%需求)、口腔服务(65.63%诉求)、饮食干预(56.67%习惯阻碍)构成核心需求维度。建议打造"数字平台 社区网点"立体服务网络,开发饮食行为追踪小程序,建立营养师-家庭联动机制,破解"知易行难"困局。
分餐制推广应把握三大突破点:在文化维度设计"情感纽带强化方案",通过家庭分餐仪式重塑集体记忆;在技术维度研发"智能分餐系统",降低操作复杂度;在产业维度推动餐饮企业开发"小份组合套餐",培育新的消费场景。这需要政府、企业、社区形成创新协同体,最终实现健康理念从认知认同到行为内化的质变跨越。
西南医科大学杏林语春声·科普惠民生暑期社会实践队
2025年9月8日
上一篇:西南医科大学杏林语春声·科普惠民生暑期社会实践急救科普调研报告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