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学子寻访绒花技艺:为非遗传承播撒新生力量
南京绒花,这一源自唐代、盛于明清的“发髻上的南京”,以其通草为骨、蚕丝为肉的独特工艺,在2006年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金陵文化中一朵永不凋零的“指尖艺术”。7月中旬,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千丝赋绒 指尖生花”团队,怀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走进江苏省南京市绒花非遗传承的核心实践地——甘熙宅第学习技艺,并深入栖霞区青马社区开展绒花文化传播活动,身体力行守护这份承载六百年金陵记忆的非遗瑰宝。
在在作为南京绒花重要展示、研究与传承基地的甘熙宅第,团队成员有幸在南京市级非遗绒花传承人的指导下,沉浸式体验了绒花制作的精髓。传承人指尖翻飞,柔软的蚕丝绒条在精准的“打尖”、“传花”、“粘花”间幻化成花,一句“力道要柔,心要静,眼要准”的点拨,道尽了匠心的核心。队员们屏息凝神,从理解绒条制作到尝试核心塑形步骤, 当一朵由自己亲手完成、凝结着耐心与专注的绒花胸针最终成型,那份亲手赋予丝线以生命形态的悸动与满足感油然而生。这不仅是技艺的初窥门径,更是一次对传统匠造精神“静心守艺、精益求精”内核的深刻体认。
图1 团队成员绒花技艺学习过程
带着在甘熙宅第对绒花技艺的切身体悟,团队成员们奔赴南京市栖霞区青马社区,为社区的孩子们开设一堂生动有趣的“非遗小课堂”,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述绒花的历史故事与文化内涵。看到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好奇与兴奋,队员们耐心指导他们动手尝试。虽然孩子们的小手操作起来还不熟练,但那份专注和尝试的热情令人动容。 “看到小朋友这么喜欢绒花,做得这么认真,我们觉得特别有意义!”一位团队成员分享道。
图2 团队成员与社区儿童
这次从“学”到“教”的经历,让团队成员对非遗传承的时代意义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在甘熙宅第,他们亲身体验了传统技艺的精细与不易,理解了“匠心”二字承载的文化重量;在青马社区,他们努力将绒花技艺转化为孩子们能体验的活动,真切感受到让古老技艺在新生代心中生根发芽的挑战与喜悦。南京师范大学“千丝赋绒 指尖生花”团队的实践,正是当代青年学子响应“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号召的一次具体而微的探索。
“作为学生,我们能做的也许有限,但能亲身学习这门技艺,再把它分享给社区的孩子们,在他们心中播下一颗对传统文化好奇与热爱的种子,这就是我们实践最宝贵的价值。”团队队长表示。他们深知,守护像南京绒花这样珍贵的非遗,不仅需要博物馆的精心保存和传承人的坚守,更需要社会土壤的滋养,尤其需要年轻一代的认知与认同。 团队希望未来能继续探索更多方式,连接非遗活动的“深宅”与社区生活的“烟火”,让承载着历史智慧与地域文脉的技艺,在当代社会、在青少年心中,找到新的共鸣点,焕发持久生命力。青年一代的参与,正是让文化长河奔流不息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