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推荐

西南医科大学杏林语春声·科普惠民生暑期社会实践急救科普调研报告

 日期:2025-09-12 点击数:1

前言

为了解公众急救知识掌握情况及野菜食用安全认知现状,本次“急救科普护生行”问卷共回收有效答卷103份。调查内容涵盖受访者基本信息、急救知识与技能(如心肺复苏、AED使用、常见急症处理等)、野菜食用习惯与安全认知(如野菜辨别、加工处理、风险认知等),以及对急救知识学习的需求与建议等方面,旨在为针对性开展急救科普和食品安全宣传提供参考依据。

1 18-30岁人群占比最高

在所有年龄段中,18-30岁的人数最多,占比达到58.25%,显著高于其他各年龄段,说明该群体是本次调查的主要参与群体。建议后续调研可适当关注其他年龄段人群的参与情况,以获取更全面的样本数据。

*此结论来源于 Q1.您的年龄是?

2 女性参与者比例高于男性

在本次调查中,女性参与者数量为65人,占比63.11%;男性参与者38人,占比36.89%,女性占比显著高于男性,性别分布存在一定不均衡。从调研样本代表性角度看,若调研目标群体性别比例接近均衡或男性占比较高,此样本可能存在偏差。建议后续调研可适当增加男性样本的招募力度,如通过男性偏好的渠道发放问卷,以提高样本性别分布的均衡性,增强调研结果的普适性。

*此结论来源于 Q2.您的性别是?

3 受访者地区分布接近均衡

城市地区受访者占比54.37%,乡镇/农村地区占比45.63%,两者比例相差不足9个百分点,整体分布较为均衡,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同地区的情况,但后续若想更精准分析,可适当扩大样本量以减少随机误差带来的比例波动

*此结论来源于 Q3.您所在的地区是?

4 未接受过急救培训的人群占比超过六成

在所有受访者中,未接受过急救培训的人数占比为65.05%,超过了接受过培训的人群(34.95%),表明整体急救培训覆盖率较低,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建议加大急救培训的普及力度,通过社区、企业、学校等多渠道开展培训活动,提高公众急救技能掌握率。

*此结论来源于 Q4.您是否接受过急救培训?

5 多数受访者能正确识别心脏骤停需立即CPR

超过八成的受访者(86.41%)准确选择了“心脏骤停”这一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的情况,表明大部分人对CPR的核心适用场景有正确认知。但仍有少数人存在认知偏差,如7.77%选择“轻微擦伤”,0.97%选择“普通感冒”,4.85%表示“不清楚”,提示需针对非心脏骤停场景的错误认知及知识盲区加强科普,明确CPR仅适用于心跳呼吸骤停等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避免不必要的误用或延误。

*此结论来源于 Q5.您认为以下哪种情况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

6 近半数受访者知晓正确按压频率

在所有受访者中,有48.54%的人选择了“100-120次/分钟”这一正确答案,说明接近一半的人群对心肺复苏的正确按压频率有准确认知,但仍有超过半数的人存在认知偏差或不清楚,整体认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建议加强心肺复苏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尤其是针对正确按压频率等关键要点进行重点宣传。

*此结论来源于 Q6.您知道心肺复苏的正确按压频率吗?

7 超六成受访者不知道AED使用方法

在所有受访者中,不知道AED使用方法的比例达到61.17%,明显高于知道的38.83%,反映出AED使用方法的公众知晓度整体偏低。建议加强AED使用方法的普及教育,可通过社区讲座、学校课程、公共场所宣传等多种渠道开展系统性培训,提高公众的急救技能。

*此结论来源于 Q7.您是否知道 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使用方法?

8 近四成受访者知道抽筋时应立即拉伸

在遇到他人突然抽筋的处理方式中,选择“立即拉伸抽筋部位”的比例最高,达到40.78%,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受访者掌握了这一常见的正确处理方法。建议后续可通过宣传进一步巩固这部分人群的认知,并推广给更多人。

*此结论来源于 Q8.遇到他人突然抽筋时,您会如何处理?

9 呼吸性碱中毒急救措施的总体了解率不足五成

在参与调查的所有人群中,了解呼吸性碱中毒急救措施的比例为44.66%,未达到半数,而不了解的比例为55.34%,超过了半数。这表明整体上,人们对于该急救措施的认知程度有待提高,后续应加强相关急救知识的普及教育,尤其是针对大众群体开展系统性的宣传和培训活动,以提升整体的急救知识知晓率。

*此结论来源于 Q9.您是否了解呼吸性碱中毒的急救措施?

10 多数人能正确识别气道异物阻塞的主要诱因

在所有受访者中,超过八成的人认为吃饭时说话可能导致气道异物阻塞,这表明大部分人对该常见诱因有清晰认知。但仍有近一成的人表示不清楚,说明在气道异物阻塞诱因的普及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未来可针对这部分人群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例如通过社区讲座、科普短视频等形式,重点讲解吃饭时说话等高危行为的风险。

*此结论来源于 Q10.您认为以下哪种行为可能导致气道异物阻塞?

11 多数人食用凉拌野菜频率较低

从整体情况来看,从未吃过凉拌野菜的比例为31.07%,很少吃的比例为27.18%,两者合计占比58.25%,超过一半;而经常吃和偶尔吃的比例分别为18.45%和23.3%,合计仅占41.75%,表明多数人食用凉拌野菜的频率处于较低水平。建议可通过科普凉拌野菜的营养价值与正确食用方法,提升大众对其的接受度和食用频率。

*此结论来源于 Q11.您是否有过食用凉拌野菜的经历?

12 大部分受访者难以准确区分可食用与有毒野菜

在所有受访者中,不太能区分(常依赖他人判断)的比例为43.69%,完全不能区分的比例为28.16%,两者合计占比71.85%,超过七成;而完全能区分和基本能区分的比例分别仅为8.74%和19.42%,合计不足三成。这表明多数人在野菜区分方面存在困难,对野菜安全性的判断能力有待提升。建议加强野菜鉴别知识的科普宣传,通过社区讲座、线上图文或视频教程等方式,普及常见可食用与有毒野菜的特征,提高公众的辨别能力,降低误食风险。

*此结论来源于 Q12.您在采摘或购买野菜时,能否准确区分 “可食用野菜” 与 “有毒野菜”?

13 多数受访者制作凉拌野菜前会进行焯水处理

超过半数(57.28%)的受访者表示每次制作凉拌野菜前都会焯水,表明焯水是主流处理方式。但仍有近四分之一(24.27%)的人偶尔焯水,14.56%的人不知道需要焯水,3.88%的人从不焯水,反映出部分人群对焯水重要性的认知不足或操作不规范。建议加强凉拌野菜食用前焯水必要性的科普宣传,尤其是针对偶尔焯水和不知道需要焯水的人群,强调焯水在去除草酸、亚硝酸盐及微生物等方面的作用,提升食品安全意识。

*此结论来源于 Q13.制作凉拌野菜前,您是否会进行 “焯水” 处理?

14 多数受访者对野菜的光敏性认知不足

在所有受访者中,近半数(48.54%)表示完全不知道某些野菜属于光敏性食物,还有超过两成(24.27%)的人只是听说过但并不了解具体情况,这两类人群合计占比超过七成(72.81%)。而真正知道且会加以注意的比例仅为15.53%,知道但不在意的也只有11.65%。这表明大部分人对于食用野菜后晒太阳可能引发皮肤过敏这一潜在风险缺乏足够的认知和重视,存在较大的健康认知盲区。建议通过社区宣传、健康讲座、媒体科普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光敏性野菜的相关知识,包括常见种类、过敏症状及预防措施,提高大众的健康防护意识。

*此结论来源于 Q14.您是否知道某些野菜(如灰菜、苋菜)属于 “光敏性食物”,食用后晒太阳可能引发皮肤过敏?

15 多数受访者认为凉拌野菜食用风险更高

在对“凉拌野菜”与“热炒野菜”食用风险的比较中,超过半数(58.25%)的受访者认为凉拌野菜的风险更高,而认为热炒更高的比例仅为10.68%。这表明多数人普遍认为凉拌的烹饪方式可能使野菜保留更多风险因素,建议加强对野菜凉拌食用安全性的科普,提醒公众注意凉拌前的处理步骤,如充分清洗、焯水等,以降低潜在风险。

*此结论来源于 Q15.您认为 “凉拌野菜” 与 “热炒野菜” 相比,哪种食用风险更高?

16 多数人听说过“呼吸性碱中毒”

在参与调查的人群中,听说过“呼吸性碱中毒”的比例达到67.96%,超过了三分之二,表明该词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认知基础。不过,仍有32.04%的人表示没听说过,说明其普及范围尚未覆盖所有人群,未来可针对未听说过的群体开展相关知识普及活动,以提升整体认知水平。

*此结论来源于 Q16.您是否听说过 “呼吸性碱中毒” 这个词?

17 多数受访者能识别呼吸性碱中毒的常见表现

在多选情况下,超过65%的受访者选择了呼吸急促、喘不过气(80.58%)、手脚发麻、抽筋(70.87%)、头晕、心慌(67.96%)以及说话不清楚、意识模糊(65.05%)这些症状,表明大部分人对呼吸性碱中毒的典型临床表现有较好的认知。建议后续可针对这些高认知度的症状,进一步强化其与疾病关联性的教育,加深理解。

*此结论来源于 Q17.您认为呼吸性碱中毒可能会出现以下哪些表现?(可多选)

19 短视频和线上视频是最受欢迎的急救知识学习方式

短视频(如抖音、微信视频号)占比66.02%,线上视频占比65.05%,两者比例最高,表明大众倾向于通过便捷、灵活的线上视频形式学习急救知识。建议丰富短视频和线上视频内容,增加实操演示和互动环节,提升学习效果。

*此结论来源于 Q19.您希望通过哪种方式学习急救知识?(可多选)

20 心肺复苏(CPR)是最受关注的急救知识主题

在所有急救知识主题中,选择心肺复苏(CPR)的比例最高,达到80.58%,显著高于其他选项,表明大众对这一能直接挽救生命的核心急救技能需求最为迫切。建议在急救知识普及活动中,将心肺复苏(CPR)作为重点内容,增加实操培训环节和模拟演练机会,以提升公众的实际操作能力。

*此结论来源于 Q20.您最感兴趣的急救知识主题是?(可多选)

21 急救知识普及的首要难点是缺乏专业培训机会

在所有难点选项中,选择“缺乏专业培训机会”的比例最高,达到75.73%,显著高于其他选项。这表明大部分受访者认为获取专业的急救培训渠道不足是普及急救知识的主要障碍。建议相关部门和机构应加大急救培训资源的投入,增加培训课程的开设频次和覆盖范围,比如在社区、学校、企业等场所定期组织免费或低成本的专业急救培训,提高公众参与培训的便利性。

*此结论来源于 Q21.您认为急救知识普及的难点是什么?(可多选)

22 绝大多数受访者愿意参加急救技能实操培训

愿意参加的比例高达85.44%,远超过不愿意参加的14.56%,表明整体对急救技能实操培训的接受度和需求度极高。建议相关部门或机构积极筹备和推广此类培训,以满足广泛的参与意愿。

*此结论来源于 Q22.您是否愿意参加急救技能实操培训?

23 影响施救意愿的主要因素为自身急救知识不足、担心法律责任和害怕操作失误

在影响施救意愿的各项因素中,自身急救知识不足占比77.67%,担心法律责任占比72.82%,害怕操作失误占比73.79%,这三项占比均超过七成,明显高于其他因素的11.65%。这表明多数人在考虑是否施救时,主要顾虑集中在自身专业能力不足以及可能面临的风险和后果上。建议加强公众急救知识培训,提升急救技能水平;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施救者的法律责任边界,减少因担心法律问题而产生的施救顾虑,从而提高整体施救意愿。

*此结论来源于 Q23您认为哪些因素会影响您的施救意愿?(可多选)

24.您对急救科普活动有哪些建议?

问卷观点分析整理

一、现状总结

1.实操与理论失衡:现有急救科普活动中理论内容偏多,实操训练不足,导致公众虽有认知但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影响急救技能的实际应用。

2.形式与趣味性不足:科普方式较为单一、枯燥,互动性不强,难以吸引不同年龄段(尤其是老人和学生)的参与兴趣。

3.覆盖范围有限:线下普及活动多集中于部分区域,社区、学校、农村等重点场所的宣传培训频次不足,未能实现广泛覆盖。

4.常态化机制缺失:急救科普活动缺乏定期开展的机制,公众接触和学习急救知识的机会较少,难以形成持续的认知和技能巩固。

二、措施总结

1.强化实操训练:增加系统的实操学习和模拟训练环节,确保参与者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提升急救应用能力。

2.创新科普形式:采用短视频、轻松有趣的讲解方式,增强互动性,避免内容枯燥,提高公众参与积极性。

3.扩大覆盖场景:多在社区、学校、农村等场所开展线下宣传培训,推动急救知识融入日常生活。

4.建立常态化机制:定期举办急救科普活动(如每月一次),通过多渠道(线上线下结合)持续普及,形成长效宣传模式。

5.针对重点人群设计活动:为老人和学生群体设计专属的参与活动,如社区组织老人参与的培训、学校开设急救知识课程等。

三、综合性建议意见

1.优化内容结构:平衡理论与实操比例,将急救知识转化为易懂、易操作的内容,结合真实案例增强实用性。

2.丰富传播渠道:线上利用短视频平台扩大覆盖面,线下深入社区、学校、农村开展面对面培训,形成“线上推广 线下实践”的联动模式。

3.突出重点群体:针对学生、老人等群体制定差异化科普方案,如在学校开设急救课程,在社区组织老人实操体验活动。

4.建立长效机制:推动急救科普活动常态化、制度化,明确定期开展的频次和责任主体,确保公众能持续接触和学习急救知识。

5.强化趣味性与严谨性结合:在保持急救知识严谨性的前提下,通过互动游戏、情景模拟等趣味形式提升参与感,让科普活动既严肃又生动。

总结

本次“急救科普护生行”问卷调研揭示,公众对急救知识的认知与需求呈现“高意愿、低储备、强痛点”的显著特征。一方面,心肺复苏(CPR)、气道异物急救等核心救命技能认知度较高(如86.41%能正确识别CPR适用场景,80.58%对CPR学习需求迫切),且85.44%的受访者愿意参与实操培训,显示出强烈的学习意愿和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实际技能掌握与系统认知存在明显短板:未接受过急救培训者占比65.05%,AED使用方法知晓率仅38.83%,呼吸性碱中毒急救措施了解率不足五成(44.66%),野菜食用安全知识(如71.85%难以准确区分有毒与可食用野菜)等细分领域的认知盲区亦较为突出。

调研同时凸显了普及工作的核心矛盾与改进方向。在学习方式上,短视频(66.02%)和线上视频(65.05%)成为主流偏好,提示需重点打造便捷化、可视化的线上科普内容,同时回应“缺乏专业培训机会”(75.73%)的首要诉求,推动“线上理论学习 线下实操演练”的融合模式。在内容设计上,需以CPR、气道异物急救等高频需求主题为核心,兼顾呼吸性碱中毒、野菜食用安全等特定场景知识,并针对“自身急救知识不足”(77.67%)、“担心法律责任”(72.82%)、“害怕操作失误”(73.79%)等施救顾虑,配套开展技能强化与法律保障宣传,破除“想救不敢救”的心理障碍。

总体而言,急救科普需从“知识灌输”转向“能力建设”,从“单一渠道”转向“多元融合”,尤其要关注不同年龄、地区人群的差异化需求,通过常态化、场景化、趣味化的科普活动,真正让急救知识“走进生活、融入日常、用在急时”,最终构建“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社会应急响应体系。

西南医科大学杏林语春声·科普惠民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队

2025年9月9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