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学院法学院“青春色彩·与法同行”实践团赴宣城绩溪县开展乡村文化振兴实践活动
夏日的绩溪,山峦叠翠间藏着岁月沉淀的故事,徽派建筑错落,仿佛在无声诉说着这片土地与传统技艺的不解之缘。“青春色彩,与法同行”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怀揣热忱,踏上这片充满文化张力的土地。他们以青春之朝气,探寻徽墨、木雕、铁锅制造等传统技艺的奥秘,让年轻的目光与古老传承交汇,用脚步丈量文化厚度,开启一场传统与青春交融共生的奇妙旅程,去解码那些藏在岁月褶皱里的技艺密码。
徽墨流芳:胡开文里的墨香传承
6月30日,绩溪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的门扉缓缓推开,悠悠墨香率先“迎接”众人,似一条无形的线索,牵引着队员们踏入徽墨的世界。工作室内,红毡半掩,几方“中国徽墨”墨锭整齐陈列,乌黑的墨身如夜,描金的纹路似星,静静躺在那里,就像藏着数百年时光故事的宝盒。
队员们轻手轻脚走近,小心翼翼托拿起墨锭,温润质感从指尖传来。此时,匠人已在一旁准备就绪,开始拆解徽墨制作那繁杂如诗的工序:“点烟需选晨露未干时的松枝,此时烟气细腻,是上好原料;和料讲究君臣佐使,不同药材、胶料比例分毫不能差;杵捣更是要精准到千次以上,多一下少一下,墨的质地都会受影响;成型时,模具的按压、晾晒的时长,也得掐着秒算。”
匠人说着,手中刻刀不停,在墨模上细细修饰,刻刀与模具相碰的“沙沙”声,似在为墨香故事添注脚。队员们围站一圈,目光紧锁刻刀轨迹,看金色铭文在刀下渐次清晰,那一笔一划,像是在雕刻时光。触摸墨锭,感受其历经多道工序后的温润,队员们恍然:这一方徽墨,是匠人对“一两徽墨一两金”执着的具象化,是文化传承在岁月里留下的有形注脚,每一丝墨香,都在诉说传承的重量 。
木雕生花:徽善堂中的刀笔春秋
7月1日上午,徽善堂木雕车间里,木屑如春日飞花,纷纷扬扬。一位匠人弓着身子,专注于眼前木坯,刻刀在他手中宛如灵动的笔,顺着木材纹理游走,或轻或重、或深或浅。不多时,原本平淡无奇的木料上,山水开始层叠起伏,人物面容逐渐鲜活,似要从木间走出。
队员们屏气凝神,生怕惊扰了这“刀笔绘春秋”的过程。“木料有自己的脾气,刀得顺着木纹走,力道差一分,神韵就没了。” 匠人演示着深浅浮雕的转换,木屑簌簌落在肩头,他却像未察觉般,眼神始终黏在木坯上。说话间,刻刀一转,一朵木雕莲花悄然绽放,花瓣的舒展、纹理的脉络,栩栩如生。
好奇的队员们试着与匠人交流,从木雕图案里蕴含的忠孝典故,聊到传承面临的断代困境。当听闻因工序枯燥、耗时漫长,年轻学徒流失严重时,身着实践服的队员们,默默把这些无奈与坚守记在心底。木雕架上,刚完工的《百子图》笑意盈盈,孩童的神态、衣饰的褶皱,尽是匠人功力。这一幅作品,仿佛在无声诉说:传统木雕技艺的传承之路,正盼着青春力量注入新的刀笔,续写新的春秋 。
铁锅淬火:东源九佳的炉火薪传
7月1日下午,东源九佳铁锅制造车间内,炉火熊熊燃烧,映红了半面墙。老匠人守在炼铁炉旁,通红火光勾勒出他古铜色的面庞,铁水倾泻而下,似流动的金河。队员们身着印着“绩溪”字样的白衫,围在一旁,听老匠人讲述“泥范铸造”的古老智慧 。
“模具得经几十天阴干,不然浇铸时容易开裂;淬火温度全凭经验,眼睛瞅着、手摸着,心里得有本活账本;每口铁锅,都是火与铁的对话,少了这股子‘较劲’,做出来的锅就没那股子‘魂’。” 老匠人添了把柴,火星溅起又落下,落在满是老茧的手上,他却像感觉不到烫。
队员们看着铁锅从赤红逐渐变为青黑,伸手触摸手工打磨出的凹凸纹理,粗糙质感里藏着的是匠人的温度。得知因工作环境艰苦、学习周期长,年轻人大多不愿涉足,老匠人满是无奈:“可这手艺丢不得啊,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得接着!” 队员们望着炽热炉火,明白这跳动的火苗里,烧的是千年技艺的传承火种,而他们此次到来,或许就是为给这火种续上青春薪柴,让传承之火继续照亮岁月。
传承接力,青春作答
从胡开文徽墨的幽远墨香,到徽善堂木雕的刀笔生花,再到东源九佳铁锅的淬火成器,绩溪之行的每一步,都让传统技艺的温度,直直沁入队员们的青春心田。短暂的实践虽已暂歇,但传承的使命从未停步。这些被传统深深打动的年轻身影,正盘算着把所见所感转化为实际行动:或是通过校园宣讲,让更多同学知晓传统技艺之美;或是利用新媒体,为古老技艺搭建展示新舞台 。
他们深知,古老技艺不该只躺在岁月里,而应在新时代因青春力量焕发新光。未来,这群年轻人将以青春之姿,续写传统与青春双向奔赴的动人篇章,让传承的接力棒,在青春手中稳稳传递,让绩溪大地上的传统技艺,在时代浪潮中持续闪耀 。(文/孙博 图/简迅)
上一篇:突破技术瓶颈!低成本水空两栖无人机问世,为低空经济注入新动能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