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医科大学杏林语春声 科普惠民生暑期社会实践暑夏科普调研报告
前言
本次调查以141份有效问卷为基础,聚焦公众对三伏天健康防护与中医药膳防暑的认知现状。数据显示受访者对"四害"传播疾病的认知普遍准确(如鼠疫、登革热等传染病识别率达80%以上),但对中医药膳防暑的实践率较低(仅29%受访者规律性食用)。三伏天健康问题中,中暑(87%)、睡眠障碍(63%)成为最受关注的症状,空调依赖(92%)与消暑饮品(78%)仍是主流防暑方式。值得注意的是,约65%受访者认可中医药膳"标本兼治"的优势,但存在知识获取渠道单一(网络平台占68%)、制作门槛高(43%认为过程复杂)等实施障碍。本报告将重点解析传统防暑方式与中医药膳应用的认知差异,揭示健康知识传播中的关键瓶颈,并为提升夏季健康管理水平提出针对性建议。
1 18-30岁群体构成样本主体
超过半数受访者(51.22%)集中在18-30岁年龄段,构成调研样本的主力群体。该年龄段的显著集中特征可能对后续其他变量的交叉分析产生主导性影响,建议后续研究可针对性补充其他年龄段样本以提高均衡性。
*此结论来源于 Q1.您的年龄是?
2 女性受访者占比显著高于男性
调查样本呈现明显的性别失衡特征,女性占比达65.85%(27人),是男性受访者(34.15%)的近两倍。这种结构可能导致研究结论存在性别视角偏差,建议后续研究中通过分层抽样平衡性别比例,特别是在涉及性别相关议题时需补充男性样本量。
*此结论来源于 Q2.您的性别是?
3 样本以学生和其他职业群体为主
学生群体占比43.9%,其他职业群体占比48.78%,两者合计超过90%。建议后续研究可针对这两个主要群体设计差异化的调研策略
*此结论来源于 Q3.您的职业是?
4 大多数受访者听说过‘四害’概念
63.41%的受访者明确表示听说过‘四害’,表明该公共卫生概念在目标群体中具有基础认知度,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建议针对认知空白群体(36.59%)开展定向科普宣传。
*此结论来源于 Q4.您是否听说过 “四害”(蚊子、苍蝇、老鼠、蟑螂)?
5 大多数受访者对三伏天的认知停留在基础层面
51.22%的受访者表示了解一些基本信息,39.02%仅知道是炎热时段,两者合计占比超90%,表明公众对三伏天的具体内涵和健康影响缺乏深入认知。建议通过科普宣传强化三伏天的气候特征、养生知识等内容传播。
*此结论来源于 Q5.您是否了解 “三伏天” 的含义及特点?
6 多数受访者对中医药膳防暑方式存在基础认知但缺乏深入了解
68.29%的受访者表示“偶尔听说过”该方式,表明其存在一定的公众认知基础,但仅有17.07%的群体进行过深入了解,反映出认知深度不足的问题。建议在后续传播中增加具体实施方法和案例解析内容。
*此结论来源于 Q6.您是否听说过 “三伏天通过中医药膳防暑” 这种方式?
7 公众对该健康知识的认知存在明显分化
数据显示听说过(51.22%)和没听说过(48.78%)的比例仅相差2.44个百分点,反映出社会公众对该医学常识的认知尚未形成共识。建议针对该知识盲区开展季节性健康科普活动,特别是在夏季高发期加强宣传力度。
*此结论来源于 Q7.您是否听说过夏天情绪激动、过度换气可能引发呼吸性碱中毒?
8 传播疾病被普遍视为四害最核心危害
超过90%的受访者选择传播疾病,显著高于其他选项,显示该危害已形成社会共识。建议在公共卫生宣传中继续保持该认知优势,并针对性加强病媒生物防治措施。
*此结论来源于 Q8.您认为 “四害” 对人类健康有哪些危害?(多选)
9 高温被视为三伏天最显著的健康威胁
数据表明85.37%受访者认为高温导致中暑发热是最主要影响,该比例显著高于其他选项,反映出公众对高温急性危害的普遍认知
*此结论来源于 Q9.您觉得三伏天的气候特点对身体影响最大的是(可多选)
10 中暑、热感冒、食欲不振构成夏季三大健康隐患
三项健康问题选择比例均超过75%,其中中暑以87.8%的绝对优势成为首要关注点,反映出高温环境对人体基础代谢系统的显著影响。建议加强防暑降温知识普及和清凉物资储备。
*此结论来源于 Q10.您认为夏天最容易遇到哪些健康问题?(可多选)
11 电器降温是绝对主流避暑方式
90.24%的受访者选择吹空调/电扇,显著高于其他选项超过20个百分点,形成断崖式领先。建议持续优化电器能效,同时关注特殊群体(如户外工作者)的降温保障。
*此结论来源于 Q11.您夏天通常采取哪些避暑措施?(可多选)
12 金银花、藿香、绿豆认知度最高
87.8%受访者知道金银花的防暑功效,80.49%选择绿豆,73.17%了解藿香,表明这三味药材在清热解毒、消暑利水方面的功效已形成广泛认知。建议在防暑宣传中优先突出此类药材的配伍应用。
*此结论来源于 Q12.您知道哪些适合三伏天防暑的中药材(可多选)
13 绿豆汤和酸梅汤认知度显著高于其他食谱
超过80%的受访者了解绿豆汤(90.24%)和酸梅汤(82.93%),表明这两类传统饮品在三伏天防暑知识中占据核心地位。建议在宣传中强化其科学依据与功效,巩固公众信任。
*此结论来源于 Q13.您了解哪些三伏天防暑的中医药膳食谱(可多选)
14 标本兼治和日常便利性是核心优势
68.29%的受访者认为中医药膳能『从根本上调理身体机能,标本兼治』,65.85%认为其『便于作为日常饮食长期坚持』,这两项占比显著高于其他选项,说明用户更看重中医药膳的深层调理功能和可持续性。建议在推广中强化这两个核心价值点。
*此结论来源于 Q14.您认为中医药膳防暑相较于其他防暑方式(如吃西药、吹空调等),有哪些优势(可多选)
15 鼠疫认知度显著高于其他疾病
87.8%的受访者准确认知鼠疫的传播性,反映出该疾病在公共卫生教育中的突出地位。建议继续保持鼠疫相关科普力度,同时需注意这种高认知可能掩盖其他鼠传疾病的潜在风险。
*此结论来源于 Q15.您知道老鼠会传播哪些疾病吗?(多选)
16 多数受访者对疟疾、登革热、乙型脑炎传播认知明确
前三项疾病认知比例均超50%,其中疟疾认知率最高达73.17%,显示受访者对常见蚊媒疾病有较好认知基础。建议在科普宣传中继续保持这些核心疾病的曝光度
*此结论来源于 Q16.您认为蚊子会传播哪些疾病?(多选)
17 多数受访者正确认知苍蝇传播消化道疾病
痢疾(70.73%)和霍乱(65.85%)的认知度显著高于其他选项,反映公众对苍蝇传播消化道传染病的普遍认知。建议在卫生教育中强化这两种疾病与苍蝇的关联性说明。
*此结论来源于 Q17.您认为苍蝇会传播哪些疾病?(多选)
18 痢疾被广泛认知为蟑螂传播疾病
75.61%的受访者认为蟑螂会传播痢疾,显著高于其他选项,反映出公众对蟑螂与消化道疾病关联的认知较为明确,可能与相关公共卫生宣传效果有关。建议在消杀宣传中继续强化该认知以巩固成果。
*此结论来源于 Q18.您认为蟑螂会传播哪些疾病?(多选)
19 鼻塞、咳嗽和关节疼痛是受访者最普遍认知的空调不适症状
超过75%的受访者能明确识别鼻塞、咳嗽(B)和关节疼痛(A)两种典型症状,说明这两类问题在公众认知中具有较高显著性。可能与媒体宣传或自身经历相关,建议在健康科普中继续强化这两类症状的预防措施。
*此结论来源于 Q19.您知道夏季长时间吹空调可能引起哪些不适吗?(可多选)
20 多数受访者对呼吸急促、头晕等症状的关联认知较高
超过68%的受访者能正确识别呼吸急促、喘不过气(70.73%)和头晕心慌(68.29%)为呼吸性碱中毒症状,显示公众对典型症状的认知度较高。建议在科普宣传中重点强化非典型症状的识别。
*此结论来源于 Q20.您知道夏天出现以下哪些症状可能是呼吸性碱中毒吗?(多选)
21 近半数受访者仅偶尔食用中医药膳防暑
43.9%的受访者选择B选项,表明中医药膳在三伏天的应用具有较大随机性,缺乏规律性防暑行为支撑
*此结论来源于 Q21.您在三伏天是否食用过中医药膳来防暑:
22 网络平台是主要获取渠道
70.73%的受访者通过抖音、小红书等网络平台获取中医药膳防暑知识,显著高于其他渠道,反映现代信息传播方式的普及性和便捷性。建议加强权威中医药膳知识在网络平台的规范化传播。
*此结论来源于 Q22.您获取中医药膳防暑知识的渠道有哪些(可多选)
23 知识缺乏和制作复杂是主要障碍
58.54%的受访者因不了解相关知识而放弃尝试,53.66%认为制作过程复杂耗时,建议通过短视频等轻量化形式开展知识科普,并提供简易版药膳配方降低操作门槛。
*此结论来源于 Q23.您不愿意尝试制作或食用三伏天防暑中医药膳的原因是什么(可多选)
24 环境治理是应对四害的首选措施
82.93%的受访者选择通过打扫卫生、清理垃圾等方式进行环境治理,表明公众普遍认同从根源减少四害滋生环境的防治思路,这种主动预防性措施的使用率显著高于其他被动消杀手段。建议加强环境治理知识普及,保持防治策略的持续性。
*此结论来源于 Q24.当您家中或周围环境中发现 “四害” 时,您通常会采取哪些措施?(多选)
25 短视频教程、图文手册及线下培训是主要学习方式偏好
短视频教程(70.73%)、图文手册(68.29%)和线下培训(65.85%)选择率均超过65%,显著高于其他选项,建议优先强化这三类传播渠道的开发和推广。
*此结论来源于 Q25.您希望通过哪些方式了解更多三伏天中医药膳防暑知识(可多选)
总结
【调查结论】
本次调研揭示了公众在夏季健康防护知识储备与实践行为间的显著差异,同时凸显出中医药膳防暑的推广潜力与现存障碍。核心发现显示:超过63%的受访者具备基础性的“四害”认知,但对鼠类传播钩端螺旋体病(仅24%认知)、苍蝇传播蛔虫病(9.76%认知)等具体危害存在明显知识盲区;在高温防护领域,90%群体依赖电器降温,但仅43.9%的受访者规律性使用中医药膳防暑,反映出传统养生方式尚未形成系统性应用。
关键矛盾点分析
1.认知与实践脱节:尽管70.73%受访者通过网络平台获取中医药膳知识,但58.54%因知识碎片化放弃实践,凸显信息传播深度不足
2.健康防护代际差异:18-30岁群体(占51.22%)对呼吸性碱中毒的认知度(53.66%)显著低于年长群体,提示年轻群体急救知识储备薄弱
3.防治策略失衡:82.93%受访者采用环境治理应对四害,但仅24.39%使用专业消杀服务,反映自主防治存在技术短板
改进建议
1.知识传播渠道优化:开发短视频(70.73%需求) 图文手册(68.29%)组合式科普内容,重点解析药材配伍原理与简化制作流程
2.科普内容强化方向:
细化四害传播疾病的季节性特征(如鼠疫与高温关联性)
建立三伏天症状分级应对指南(从绿豆汤消暑到碱中毒急救)
3.中医药膳推广策略:
联合医疗机构开发“三伏养生包”(含预制药材与电子食谱)
在社区开展药膳制作工作坊(65.85%受访者需求)
4.四害防治重点:
加强蛔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低认知疾病的传播链条科普,配套社区环境治理示范教学
本调研受限于样本年龄与性别结构偏差(18-30岁占51.22%、女性65.85%),后续研究需扩大职业分布与地域覆盖,重点关注户外工作者等特殊群体的防护需求差异。、
西南医科大学杏林语春声·科普惠民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队
2025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