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资讯

从非遗年画到乡村品牌,教育是破局的密钥

 日期:2025-07-22 点击数:6

初见平度非遗年画,是被其浓墨重彩的乡土气息打动——门神的威严、花鸟的灵动、节庆的喧闹,都在木版与色彩的碰撞中定格成独特的文化符号。但深入了解后发现,这门传承数百年的技艺,正面临着“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传承人老龄化、年轻一代兴趣缺失、市场认知度有限。如何让非遗年画从“遗产”变为“资产”,从“技艺”成长为“品牌”?平度的探索给出了答案:以教育为纽带,让文化传承与乡村品牌建设同频共振。

教育的第一步,是让非遗“活”在乡土。平度的中小学里,年画课成了孩子们的“必修课”:老艺人走进课堂手把手教拓印,学生们用年画元素设计校服、布置校园。这种“沉浸式”传承,不仅让少年儿童从小种下文化认同的种子,更让年画从博物馆的玻璃柜里“走”出来,成为乡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当孩子们骄傲地向外来客人介绍“这是我们平度的年画”时,品牌的底色——文化自信,已悄然铺就。

教育的更深层价值,在于为品牌注入创新动能。当地职业院校开设年画设计专业,师生们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结合:年画主题的文创产品、融入年画元素的乡村旅游路线、甚至用数字技术让年画“动”起来的短视频。这种“传统+现代”的融合,让古老技艺焕发新活力,也让平度年画从单一的手工艺品,升级为涵盖文旅、文创、数字内容的乡村品牌矩阵。教育在这里扮演的,不仅是传承者,更是品牌的“孵化器”。

最动人的,是教育带来的“人人皆品牌”的自觉。在平度的乡村,无论是田间劳作的农民,还是返乡创业的青年,都以年画为傲:农民会在自家院墙画上年画招揽游客,创业者会用年画故事包装农产品。这种由内而外的文化认同,让乡村品牌有了最坚实的根基。毕竟,最好的品牌代言人,从来都是热爱它的每一个人。

平度的实践告诉我们:乡村品牌的建设,从来不是孤立的商业行为,而是文化、教育、产业的协同发力。当非遗年画通过教育融入乡村的血脉,它便不再是需要保护的“古董”,而是能滋养乡村发展的“活水”,这或许就是乡村品牌建设最本真的路径——让文化扎根,让教育赋能,让品牌生长于乡土,服务于乡土。

署名:庞雅琪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