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年画里的乡村品牌“破圈”密码
提到乡村品牌,人们常想到农产品、农家乐,而平度却用一张年画,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路。在平度的乡村,年画不仅是艺术品,更是串联起文化、产业、社区的“金纽带”。这场以非遗为起点的品牌建设,藏着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用文化符号唤醒乡村价值,用教育激活品牌的可持续生命力。
品牌的核心是“辨识度”,而非遗正是最独特的“文化身份证”。平度年画的题材多源于当地民俗:祭灶、农耕、节庆,每一幅画都是一段乡村记忆。当地通过教育让这些记忆“可感可触”:村里的文化墙上,年画故事被配上文字解说;乡村博物馆里,孩子们听老人讲年画背后的民间传说;甚至村规民约都用年画配图,让传统美德以更生动的方式传承。这种“文化叙事”的强化,让平度年画超越了地域界限,成为外界认知平度乡村的“第一印象”。品牌的“辨识度”,其实就是文化的“独特性”。
品牌的生命力在于“参与感”,教育则是打开参与大门的钥匙。平度的创新在于,不把年画当成少数人的“专利”,而是通过教育让村民成为品牌的“共建者”。村里的“年画工坊”里,留守妇女跟着培训课程学技艺,作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返乡青年组织“年画研学营”,带城市游客体验从制版到拓印的全过程。教育在这里打破了“传承”的壁垒,让每个村民都能从品牌建设中受益——或是获得收入,或是找到归属感。当品牌与村民的利益、情感深度绑定,它便有了自我生长的力量。
更值得深思的是,年画品牌的“破圈”,重塑了乡村与外界的关系。过去,乡村是“输出者”,向外运送农产品;如今,平度通过年画吸引外界“走进来”:游客为年画而来,设计师为创作而来,投资者为品牌潜力而来。这种“双向互动”让乡村从产业链的末端,变成了价值创造的中心。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教育带来的“文化自觉”——村民们不再视家乡为“落后”的代名词,而是坚信自己的文化值得被看见、被热爱。
平度的探索,撕开了乡村品牌建设的一个误区:不是所有乡村都要追逐“网红”标签,真正有生命力的品牌,一定扎根于本土文化的沃土。年画里的平度,让我们看到:当非遗被教育点燃,当文化成为共识,乡村品牌便能突破地域限制,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的精神纽带。这或许就是乡村品牌的终极意义——不仅带来经济价值,更让乡村找回自信与尊严。
署名:庞雅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