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绘彩,艺暖瑶乡: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山那边文艺支教团再赴江华瑶族自治县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知行绘彩,艺暖瑶乡。在2025年暑期来临之际,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山那边文艺支教团针对江华瑶族自治县美育资源匮乏、美育观念落后的困境,坚定“用艺术为山区孩子开启通向世界的新窗口”的初心,再次深入瑶乡开展文艺支教活动。以文艺做扁担,一头挑起城市的前沿美育理念,一头挑起深山的文化基因,让教育真正成为双向滋养的河流。
7月7日起,山那边文艺支教团走进大圩镇第二小学,开展为期15天的文艺支教活动。精心设计课程体系,既夯实基础学科教学,又凸显艺术特色与创新理念,为大圩镇第二小学的孩子们打造了为期15天的多元学习乐园。
课堂设置上,团队兼顾知识性与趣味性:除开设语文、英语、科学等基础课程筑牢学习根基外,还结合建筑与艺术学院专业特色,推出创意手工、民族舞蹈、趣味音乐等兴趣课程,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与艺术熏陶中激发潜能。
今年开展的创新课程有将自然教育融入乡土地理的绿色乡野课堂,厚植家国情怀的国防红色教育课堂,以艺术形式疏导心理情绪的舞蹈课堂,以及作为核心创新内容为山区孩子打开科技认知的新窗口的AI数智课堂。
每位教师均独立设计教案,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生动易懂的讲解,让基础学科的严谨与兴趣培养的灵动相互交织。15天的课堂里,既有知识传递的厚度,更有师生互动的温度,为瑶乡孩子的成长注入多元养分。
支教团的付出,不仅改善了当地教学资源薄弱的现状,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走出去”的种子。在课堂教学之外,山那边文艺支教团将实践脚步延伸至瑶乡的古村巷陌与寻常人家,通过调研走访深化对当地的认知,为长效帮扶奠定坚实基础。
支教团利用课余时间,组队深入古村落开展实地调研,聚焦古建筑保护、民风民俗传承等非遗文化领域,系统梳理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现状与少数民族文化脉络,用脚步丈量乡土肌理,用笔记记录瑶乡故事,为挖掘和活化地方文化资源积累第一手资料。
与此同时,团队分组开展一对一入户走访,教师们与学生家长面对面促膝交流,详细记录每个孩子的家庭环境、成长背景及实际需求。这些细致的走访不仅搭建起家校沟通的桥梁,更通过建立详实档案,让支教关怀从课堂延伸至孩子们的生活深处。
事实上,山那边支教团的行动正是全国千万支教力量的缩影。支教的意义,从来不止于“弥补课堂”,更在于用短期的陪伴撬动长期的改变:它让乡村孩子接触到多元的教育理念,为他们埋下求知的种子;它让城市青年深入基层,在奉献中理解乡村的真实需求;更在城乡之间搭建起情感与资源的桥梁,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
如今,大圩镇第二小学的孩子们脸上有了更灿烂的笑容,眼神里多了对未来的憧憬。这背后,是支教团用爱与坚持书写的教育故事,也是“教育改变命运”在大山深处的生动实践。每一次课堂上的闪光、每一个被点亮的眼神,都是值得坚持的意义。
通讯作者:占靖恒
一审 代悦
二审 张恺芸
三审 韩佳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