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资讯

非遗年画里的教育启示

 日期:2025-07-22 点击数:4

当指尖抚过年画中凹凸的木刻纹理,那抹跃动的朱砂红仿佛穿越百年,在宣纸上游走成鲜活的生命。非遗年画不仅是民俗符号的载体,更藏着一套完整的教育密码——它以图像为笔,以生活为墨,在代代相传中完成着文化基因的传递,也为当代教育提供了诸多启示。

一、从“技艺传承”看教育的实践性

年画的传承从不是书本上的理论堆砌。天津杨柳青的老艺人常说:“三分刻版,七分彩绘,剩下九十分在手上磨。”初学刻版时,学徒要先在废纸上练习数百次线条,直到刻刀能顺着木纹“呼吸”;填色时需掌握“三矾九染”的古法,让矿物颜料在宣纸上层层晕染出通透感。这种“做中学”的模式,恰是教育最本真的形态——知识唯有经过手的打磨、心的体悟,才能内化为能力。如今的课堂若能多些像年画创作这样的实践场域,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观察、试错、创造,或许能打破“纸上谈兵”的困局。

二、从“图像叙事”看教育的感染力

年画是没有文字的教科书。陕西凤翔的《门神秦琼》用夸张的肌肉线条传递“守护”的力量,苏州桃花坞的《一团和气》以圆形构图阐释“包容”的智慧,四川绵竹的《老鼠嫁女》借诙谐情节暗喻“贪心不足”的道理。这些图像不依赖说教,而是通过色彩、构图、故事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价值观的传递。这提醒我们,教育不必总是居高临下的灌输。当我们用学生能理解的语言、能共情的故事搭建沟通桥梁,知识便会像年画中的色彩一样,自然渗入心灵。

三、从“文化共生”看教育的包容性

年画的生命力在于兼容并蓄。明清时期,西方透视法随传教士传入中国,杨柳青年画便吸收其技法,让《连年有余》中的娃娃更具立体感;近代以来,革命主题融入年画,《白毛女》《红灯记》成为时代的视觉记忆。这种在坚守内核中拥抱变化的智慧,正是当代教育需要的胸怀。教育不应是封闭的容器,而应像年画的木版,既能保留传统的纹路,又能接纳新的色彩,让学生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建立兼容并蓄的视野。

站在年画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教育哲学:它相信实践的力量,尊重情感的价值,拥抱变化的可能。当教育能像年画那样,在传承中创新,在具象中传情,在实践中育人,或许就能培养出既扎根传统、又面向未来的“完整的人”。而那些在年画作坊里师徒相视一笑的瞬间,那些颜料滴落在宣纸上的意外惊喜,早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教育的真谛,永远藏在真实的体验与温暖的连接里。

署名:庞雅琪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