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资讯

教育与非遗年画的跨界融合:让传统在成长中扎根

 日期:2025-07-22 点击数:5

当苏州桃花坞的木刻刀与课堂的粉笔在阳光下交错,当天津杨柳青的矿物颜料与实验课的试剂瓶在桌角相遇,非遗年画与教育的跨界,便不再是简单的文化点缀,而是一场关于传承与成长的深度对话。年画里藏着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审美基因与创造智慧,教育则肩负着培养完整的人的使命,二者的相遇,既能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也能为教育注入文化的厚度。

一、课程重构:让年画成为知识网络的节点

非遗年画是天然的“全科教材”,能让碎片化的知识在文化语境中串联成网。美术课上,临摹山东杨家埠年画《门神》时,学生不仅要掌握“单线平涂”的技法,更要理解夸张造型背后“驱邪纳福”的民间信仰——这种对“功能美”的认知,比单纯的技法训练更有价值;历史课分析《大生产运动》主题年画时,可结合根据地史料,看图像如何成为战争年代的“宣传武器”,让抽象的历史事件变得可视可感;数学课拆解《五子登科》的构图,会发现画面暗藏“黄金分割”的比例密码,传统审美与科学规律在此相遇;语文课则可将《白蛇传》年画改编成白话故事,在文字与图像的转换中体会“留白”的叙事艺术。这种跨学科融合,让年画从“艺术品”变为“知识枢纽”,学生在解读年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完成了多学科思维的碰撞。

二、实践创新:在“做中学”中培育文化自信

年画的传承从来不是机械模仿,而是在实践中理解“古法”与“新意”的平衡,这与教育倡导的“实践育人”理念高度契合。学校可搭建“年画工作坊”,让学生经历从“识材”到“创新”的完整过程:先跟着老艺人辨认梨木、棠木的纹理差异,明白“好版需选硬木”的道理;再尝试用刻刀走刀,体会“阴刻见刀,阳刻见线”的技法精髓;调制颜料时,观察朱砂与明矾相遇时的化学反应,理解“三矾九染”为何能让色彩历久弥新。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破界创作”:陕西某中学的学生将垃圾分类主题融入绵竹年画,让“门神”手持垃圾桶,传统门神的“守护”意义在新时代有了新注解;上海某校的学生用数字绘画技术复刻《一团和气》,在虚拟画布上尝试百种配色方案,让古老图案在像素世界里重生。这种实践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让学生在“亲手创造”中真正理解:传统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可以生长的生命体。

三、文化浸润:让年画成为成长的“精神底色”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润物无声”,年画恰恰具备这种渗透力。校园里,教学楼的回廊可设“年画长廊”,每月更换不同地域的代表作,让学生在路过时自然记住凤翔年画的浓艳、朱仙镇年画的粗犷;开学典礼上,用年画拓印的方式制作“成长卷轴”,学生亲手拓下自己的名字,与年画中的“状元及第”图案相映,仪式感中藏着对成长的期许;德育课上,《二十四孝》年画不再是过时的说教,而是引发“现代孝道如何表达”的讨论,让传统价值观在当代语境中被重新诠释。更深远的是,年画中蕴含的生活智慧能成为学生的“人生指南”:看到《渔樵耕读》,会懂得“各司其职,各安其道”的本分;欣赏《岁朝图》,能体会“辞旧迎新”的生命循环。这种浸润式教育,让学生在与年画的朝夕相处中,不知不觉建立起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而这种亲切感,正是文化自信最坚实的根基。

教育与非遗年画的跨界,本质上是让传统走进成长现场。当学生能看懂年画里的故事,能拿起刻刀复刻传统,能为古老图案赋予新的意义,他们便不再是传统文化的旁观者,而是传承者与创造者。这或许就是跨界的终极意义:教育因文化而厚重,年画因青春而鲜活,二者共同培育出既扎根传统土壤、又能面向未来的“有根之人”。

署名:庞雅琪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