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家风的种子长出新绿
加入“青衿传家风,实践润心田”实践团时,我总觉得“家风”是个遥远的词——无非是长辈念叨的“要懂事”“别惹事”。直到蹲在田埂上,看 Farmer 赵伯伯一边教儿子捆稻子,一边说“捆紧了才不会散,做人也一样,心要实”,才恍然惊觉,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日常,藏着最鲜活的传承。
我们的实践从“晒家风”活动开始。起初,村民们不好意思开口,有人说“俺家没文化,哪有家训”。直到村支书带头讲起自家“借东西要还,欠人情要记”的规矩,大家才慢慢打开话匣。卖豆腐的刘叔说,他父亲临终前叮嘱“做豆腐像做人,水多了软,火大了焦,得拿捏好分寸”,所以他每天凌晨三点起来磨浆,从不敢偷工减料;支教老师小林分享,母亲总说“教书别只教知识,要教孩子抬头看星星”,所以她每周都带学生去山顶观星,讲宇宙的故事。这些带着烟火气的话,比任何典籍都更动人。
最意外的收获,是和孩子们一起办“家风小剧场”。我们让他们把家里的故事编成短剧,那个总爱和弟弟抢玩具的小女孩朵朵,演了个“分享”的故事——原型是她奶奶总把蒸好的馒头分给邻居。演出结束后,她悄悄把口袋里的糖塞给弟弟,小声说“奶奶说的‘好东西要分着吃’,是对的”。看着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我突然明白,家风的传承从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当孩子看见、模仿、最终内化成自己的选择时,才算真正扎了根。
实践后期,我们帮村里建了个“家风角”,摆上村民捐的老物件:带着刻痕的量米桶(刻着“俭”)、补了又补的针线笸箩(写着“勤”)、泛黄的互助账本(记着“邻里帮衬”)。有次看到几个年轻人围着账本讨论,“原来以前借袋米还要记账啊?”“这不是算得清,是心里有本情分账吧”。这些对话像投入湖面的石子,荡开一圈圈思考的涟漪。
临走前,赵伯伯的儿子送我们一袋新米,说“我爸让我跟你们说,家风就像这稻子,一辈辈种,一辈辈收,看着差不多,其实每代人都能种出点新滋味”。这话让我想起那些天的所见:有人把“孝”变成每周给城里父母的视频电话,有人把“诚信”做成网店的“七天无理由退换”,有人把“互助”改成村民微信群里的“急事搭把手”。原来,好的家风从不是僵化的标本,而是能跟着时代长新的种子,只要有人用心浇灌,就能在新的土壤里长出新绿。
这场实践教会我的,或许比书本更多:家风从不是高高在上的道理,而是爷爷递过农具时的叮嘱,是妈妈把菜夹给邻居时的自然,是孩子学着大人模样时,眼里闪过的认真。它像一条看不见的河,流过岁月,也滋养着未来。
署名:庞雅琪 周一鸣
上一篇:在家风的褶皱里读懂传承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