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资讯

平度非遗调查报告

 日期:2025-07-21 点击数:6

一、调查背景与目的

平度地处山东半岛腹地,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孕育了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项目承载着平度人民的集体记忆与生活智慧,是地域文化身份的重要标识。本次调查通过实地走访、传承人访谈、资料梳理等方式,系统梳理平度非遗的现存状况,分析传承困境,并探索保护与活化路径,为当地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平度非遗的主要门类与特色

(一)传统手工艺:从生活实用到文化符号

- 新河草编: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以玉米皮、麦秆、茅草为原料,经编辫、绞编、缠扣等30余种技法,制作出提篮、坐垫、装饰画等万余种产品。其“软质编结”技艺独具特色,成品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曾远销欧美、日韩等20多个国家。如今,新河草编已从农家副业发展为当地特色产业,带动上千农户就业。

- 何家楼土陶:起源于明洪武年间,以当地特有的“坩子土”为原料,经采土、制坯、上釉、烧制等18道工序完成。产品涵盖日用器皿(如陶罐、花盆)与工艺摆件,尤以“透气不渗水”的特性闻名,适合花卉栽培。现存的何家楼陶艺博物馆,完整保留了龙窑烧制等传统技艺。

(二)传统美术:乡土美学的活态表达

- 宗家庄年画:始于清代道光年间,与潍坊杨家埠年画一脉相承又独具地方特色。其构图饱满对称,色彩以红、绿、黄为主,浓烈明快;题材多为神话故事、民俗生活,如《门神》《连年有余》,线条粗犷有力,造型夸张质朴,充满乡土气息。过去每逢春节,年画是家家户户必备的装饰品,如今虽不再普及,却成为研究胶东民俗的重要载体。

(三)传统技艺:味觉与记忆的传承

- 丰颐居香肠:制作技艺可追溯至南北朝,以本地散养猪肉为原料,严格遵循“肥瘦三七分”比例,经绞切、腌制、灌肠、晾晒等10余道工序,不加防腐剂却能久存。成品肉质紧实,咸香适中,曾作为“青岛特产”亮相奥帆赛、世博会,成为平度饮食文化的代表之一。

三、传承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一)传承群体:老龄化与断层风险

多数非遗传承人年龄集中在50岁以上,年轻一代因学艺周期长(如草编需3年才能熟练掌握复杂技法)、初期收入低,多选择外出务工。新河草编虽有“非遗工坊”培养新人,但能坚持全职从事的年轻人不足20人;何家楼土陶的核心传承人仅3人,均年过六旬,面临“人走艺绝”的风险。

(二)市场与创新:传统与现代的脱节

部分非遗产品因设计陈旧、功能单一,难以适应现代生活需求。例如,传统宗家庄年画以张贴为主,与现代简约装修风格不符;土陶器皿虽实用,但造型缺乏新意,年轻人购买意愿低。此外,销售渠道仍以线下展销为主,电商运营能力薄弱,难以触达更广泛的消费群体。

(三)保护力度:资金与认知的双重局限

尽管平度市已将新河草编、宗家庄年画列入市级非遗名录,并给予传承人少量补助,但整体投入仍显不足。非遗宣传多集中在文化圈,普通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对本土非遗的认知有限,部分村民认为“老手艺不如打工挣钱”,缺乏主动参与保护的意识。

四、发展建议

(一)活化传承:让年轻人“愿意来、留得住”

- 与职业院校合作开设“非遗技艺班”,提供学费补贴与就业扶持,鼓励学生边学边实践;

- 邀请年轻设计师参与产品创新,如将宗家庄年画元素融入文创(笔记本、手机壳),开发草编材质的时尚包袋,让传统技艺贴近年轻消费群体。

(二)拓展市场:搭建“线上+线下”双平台

- 培训传承人运营抖音、拼多多等平台,通过直播展示制作过程,讲述非遗故事,吸引流量;

- 结合乡村旅游,推出“草编体验课”“年画绘制工坊”“陶艺研学游”等项目,让游客在互动中感受非遗魅力,带动产品销售。

(三)强化保护:凝聚社会合力

- 加大政府资金投入,用于传承人补助、技艺研究与老作坊修缮;

- 推动“非遗进校园”,将年画、草编等纳入中小学美术课,编写乡土教材,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认同;

- 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参与非遗保护,如设立“平度非遗发展基金”,支持非遗项目市场化探索。

五、结语

平度非遗是胶东文化的鲜活切片,承载着地域的历史与情感。保护非遗不仅是留存技艺,更是守护一方水土的文化根脉。唯有让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让年轻人看到传承的价值、让社会形成保护合力,才能让新河草编的经纬里织进新故事,让宗家庄年画的色彩照亮更多人的记忆,让平度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持久生命力。

署名:庞雅琪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