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种声音都抵达远方
当“语桥通万家,普言助乡兴”的横幅在村委会门口挂起时,我并未料到这场实践会成为重塑我认知的旅程。原以为推普只是教几个标准发音,直到看见果农王大叔因为说不好“甜度”而被收购商压价时的无奈,听见留守儿童小宇说“想跟城里小朋友视频,可我说的话他们听不懂”时的失落,才真正明白:语言是纽带,断了,就会困住脚步;连起来,才能通向更远的地方。
我们的实践队里,有来自北方的队员,也有南方的同学,最初教发音时总有些“水土不服”。比如村里孩子习惯把“苹果”说成“píng guǒ”,卷舌音总发不标准。后来我们跟着村民学方言,发现方言里的韵律其实和普通话有微妙的联系,便编了“方言变普话”口诀:“前鼻音‘n’轻轻哼,后鼻音‘g’别忘带”。这种“接地气”的方法很有效,连最调皮的男孩也能准确区分“陈”和“程”了。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协助村里直播卖猕猴桃的经历。起初,村民们对着镜头只会说“俺们的果子甜”,镜头外的我们比他们还紧张。我们从“如何介绍产地环境”“怎样回应网友提问”教起,带着种植户一遍遍排练。当第一次直播卖出500斤猕猴桃时,王大叔红着眼圈说:“原来好好说话,真能把果子卖向全国啊!”这让我们意识到,推普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设施”——它能让优质的农产品走出大山,让乡村的故事被更多人听见。
实践后期,我们发起了“乡音故事汇”活动,让村民用普通话讲述自己的经历。65岁的张爷爷讲起年轻时修水库的日子,虽然语速慢,却条理清晰;12岁的小宇说想当老师,“教山里的孩子说好听的普通话,也教外面的人说我们的方言”。这些声音里,有奋斗的艰辛,有对未来的憧憬,更有文化传承的自觉。原来,当语言的障碍被打破,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故事的最佳讲述者。
回望这段旅程,我时常想起村头的大槐树。树下的石磨盘刻着岁月的痕迹,而如今,树下的长椅上,既有老人用方言拉家常,也有年轻人用普通话说着电商直播的新点子。这或许就是推普的深层意义:让每一种声音都被尊重,让每一份努力都能抵达远方。“语桥”已架起,“普言”正生根,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语言的力量正悄悄改变着乡村的模样,也悄悄改变着我们对责任与成长的理解。
署名:庞雅琪 周一鸣
上一篇:在乡音与国音的交响中看见成长
下一篇:在家风的褶皱里读懂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