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风的褶皱里读懂传承
当“青衿传家风,实践润心田”的队旗在古镇的巷口扬起时,我以为这只是一场关于“规矩”的调研。直到推开那扇斑驳的木门,听八旬老人周爷爷用布满老茧的手摩挲着泛黄的家训册,慢悠悠地说“家风不是挂在墙上的字,是融进日子里的暖”,我才明白,这场实践要探寻的,是藏在柴米油盐里的精神密码。
我们的第一站是老街的“孝善堂”,墙上挂满了村民自家的家训:“待人要诚,做事要稳”“碗里不剩粒,灯下不荒时”。起初,孩子们觉得这些话太“老派”,直到听木匠李叔讲起他父亲的故事——当年父亲为了信守“收了定金绝不涨价”的承诺,哪怕木材涨价亏了本,也连夜赶工把家具做好。“我现在带徒弟,第一件事还是教这个”,李叔擦着刨子说。那一刻,“诚信”两个字不再是课本里的词,而成了能触摸到的温度。
让我眼眶发热的,是走访单亲妈妈王姐家的下午。她的女儿刚上小学,墙上贴满了“今日帮妈妈洗碗”“主动整理书桌”的小红花。王姐说,丈夫走得早,她便把“靠自己、帮别人”的家训写成纸条贴在冰箱上,每天和女儿一起读。有次女儿在学校看到同学没带伞,硬是把自己的伞塞给对方,淋着雨跑回来。“孩子说,妈妈教的‘帮别人就是帮自己’,我没做错吧?”王姐笑着问,眼里却闪着光。这让我突然懂得,家风从不是严苛的教条,而是父母弯腰时,孩子悄悄学会的模样。
实践中,我们还做了件“笨事”:挨家挨户收集家风故事,编成《巷陌家风录》。那个总爱逃课的少年小伟,在听了“守时”家训背后的故事后,主动把迟到的次数从每周五次降到零;开杂货铺的张婶,把“童叟无欺”四个字重新漆亮,说“得让客人知道,这铺子卖的不只是东西,还有放心”。这些变化像春天的草,悄悄冒出来,却让人看见生长的力量。
离村那天,周爷爷送我们一本他手抄的家训,扉页写着“风过无痕,却拂绿千树”。回望那条青石板路,夕阳把家家户户的影子拉得很长,有人在教孩子系鞋带,有人在帮邻居搬重物,有人在灯下给远方的亲人写信。原来,家风从不需要高声宣扬,它就藏在这些细碎的瞬间里,被一代代人捧着、传着,润着心田,也暖着人间。
署名:庞雅琪 周一鸣
上一篇:让每一种声音都抵达远方
下一篇:让家风的种子长出新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