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音与国音的交响中看见成长
踏上推普实践的乡村土地时,我总被一种奇妙的张力包裹——老人们檐下闲聊的方言像浸了岁月的陈酒,醇厚却让外来者难懂;孩子们课堂上试探着吐出的普通话,带着稚嫩的口音,却像破土的新芽,透着对更广阔世界的向往。作为“语桥通万家,普言助乡兴”实践队的一员,这二十天的经历,让我对“推广普通话”有了超越课本的理解:它从来不是对乡音的替代,而是搭建一座桥,让乡土的智慧能走向远方,让外界的光也能照进村落。
记得第一次走进村小学的课堂,孩子们怯生生地望着我们,有人想举手却又飞快缩回。当我们用游戏的方式教“四”和“十”的发音时,那个总低着头的小女孩突然站起来,虽然声音还有些发颤,却清晰地念对了。她眼里闪过的光,让我突然明白推普的意义:语言是钥匙,能打开自信的门,也能打开更多可能性的门。后来听村支书说,村里不少年轻人因为普通话不流利,在外打工时总怕与人交流,错失了不少机会。这让我们更加坚定,要把课堂从学校延伸到田间地头,教留守的老人用普通话接视频电话,教返乡青年用标准音介绍家乡的特产。
最触动我的,是走访独居老人李奶奶的那天。她的儿子在县城打工,半年才回一次家,每次视频时,老人总因为方言太重而急得摆手。我们教她学说“吃饭了吗”“注意身体”,她学得很慢,却一遍遍对着手机练习,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期待。一周后,队员收到李奶奶儿子发来的消息:“我妈今天居然用普通话跟我说‘早点休息’,我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那一刻,语言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成了连接亲情的暖流。
实践中,我们还发现乡村的宝藏:老木匠口中关于榫卯结构的方言术语,绣娘描述针法时独特的表达,都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于是我们调整计划,在教普通话的同时,也记录下这些方言里的智慧,整理成《乡土语汇小册》。正如带队老师所说:“推普不是让乡音消失,而是让乡音里的文化,能被更多人听见。”
离村那天,孩子们追着我们的车跑,用还带着乡音的普通话说“老师再见,欢迎再来”。车窗外,稻田翻着金浪,远处的晒谷场上,几位老人正用刚学会的普通话和收购商讨价还价。我忽然懂得,“语桥”不仅连通了语言,更连通了情感与发展的希望;“普言”助力的不只是乡村振兴的蓝图,更是每个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片土地上,乡音与国音正在交响,奏出最动人的成长之歌。
署名:庞雅琪 周一鸣
下一篇:让每一种声音都抵达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