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资讯

灯明花开传古韵,思政之火耀非遗——淮师大马院学子深溯国家级非遗蚌埠花鼓灯传承之路

 日期:2025-07-16 点击数:66

灯明花开传古韵,思政之火耀非遗——淮师大马院学子深溯国家级非遗蚌埠花鼓灯传承之路

鼓点激荡千年血脉,灯影辉映淮水长流。为响应文化强国战略号召,深度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青春路径,2025年6月30日至7月4日,淮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灯鼓传薪队”三名队员奔赴安徽蚌埠,开展“灯明花开传古韵,思政之火耀非遗”主题暑期实践活动。队员们以脚步丈量文化根脉,以热忱守护非遗薪火,于鼓韵灯影间体悟深厚民族精魂,在田野调研中砥砺青年使命担当。

(图为冯嘴村传习所内花鼓灯传承人们表演花鼓灯 鲁明宇 摄)

【朱阁藏灯影,长河溯鼓魂】

7月1日晨光熹微,团队首站踏入蚌埠市博物馆。在“淮畔遗珍”展厅,一幅花鼓灯历史长卷徐徐展开。队员们凝神于泛黄戏谱与斑驳鼓具,详录灯谱鼓点,拍摄文物细节,指尖拂过玻璃展柜,仿佛触碰着大禹劈山导淮的雄浑气魄与楚汉交融的奔放血脉。当日傍晚,队员们又奔赴张公山公园,在对当地群众分发调查问卷的同时,并对不同年龄阶段、社会层次的群众展开采访调研,为后续调研铺设深厚的历史经纬。

【古村聆薪语,灯影照匠心】

7月2日,团队深入花鼓灯艺术圣地——冯嘴村。在花鼓灯传习所内,市级花鼓灯传承人冯鼎伟先生立于斑驳鼓架前,双臂舒展如鹏,演示“盘鼓”绝技,道出花鼓灯“文伞”“武伞”之别与“兰花”“鼓架子”角色体系之妙。

“年轻人外出务工居多,老艺人渐少,我们还有许多古老的东西没有传承下去。”在对省级花鼓灯传承人冯太新先生进行采访时,镜头对准冯老布满老茧却异常灵活的手指,岁月也匆匆在他的脸上布满沧桑,队员们则耐心倾听,独属于这位老艺人的传奇故事。

“课本上的‘文化自信’在这里有了最生动的注脚。”团队成员施海萱在采访后感叹,“冯老师傅他们对花鼓灯的坚守,让我们感到自己研究的课题有了沉甸甸的分量和温度,这远比任何理论分析都来得震撼。”

(图为团队成员施海萱采访省级花鼓灯传承人冯太新 鲁明宇 摄)

在随后抵达的村支部内,支书展示泛黄账册,向队员们娓娓道来:“传习所年久失修,排练经费捉襟见肘。”队员们的调研本上,记满缺乏传承、家庭负担、宣传力度、演出经费等现实困境,字字沉重。

(图为团队成员焦芳芳采访冯嘴村村支部工作人员 施海萱 摄)

【梅园传薪火,思政润民心】

7月4日,实践成果化作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在蚌埠梅园社区生动铺展。队员们以“灯·鼓·薪”为脉络,将花鼓灯“灯似星火指引方向,鼓如脉搏振奋精神”的美学特质,升华为砥砺奋进的时代隐喻。PPT画面流转:从冯嘴村艺人汗透重衫的排练场景,到博物馆里承载先民智慧的古老鼓具;从花鼓灯“大花场”恢弘阵势,到“小花场”细腻情韵。“我们的目的不是单向宣讲,而是尝试用专业所学,将花鼓灯的故事置于更广阔的文化传承视野中,”团队成员鲁明宇介绍,“希望让社区居民不仅是花鼓灯的欣赏者,更能成为其价值的理解者和守护者。”

(图为团队成员鲁明宇在梅园社区开展思政课堂 焦芳芳 摄)

【青春担使命,灯火映长河】

五日躬行,步履铿锵。一边是象牙塔里的思想政治理论,一边是田埂上跃动的花鼓灯鼓点。当严谨的学术理论与鲜活的乡土文化真诚“相遇”时,不仅能为非遗传承带来新的观察视角,也能让青春力量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找到最扎实的落点。“我们希望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并传承这门古老的艺术,它不仅是淮河文化的瑰宝,更是我们中华儿女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化基因。”团队成员焦芳芳最后总结道。

此番实践,让年轻的心灵在千年鼓韵中震颤。花鼓灯,这淮河孕育的舞之精魂,其铿锵鼓点是民族不屈的脊梁,流转灯影乃文化不灭的星火。灯鼓传薪队以青春为笔,以热忱为墨,在非遗保护的宏阔画卷上奋力书写——惟愿这盏穿越时空的明灯,在当代青年的守护下,永远照亮民族精神的浩荡长河!

(图为冯嘴村前团队合影 焦芳芳供图)

学校:淮北师范大学

作者:鲁明宇

图片来源:自主拍摄 原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