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资讯

实践ing|行晋陕烽火脊梁路,铸青春信仰星火新程

 日期:2025-09-23 点击数:1061

为赓续中华文脉,践行文化强国使命,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战略部署,紧扣抗战胜利80周年历史节点,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探寻晋陕古韵,传承红色基因”实践团队于七月正夏,跨越晋陕两省,行程逾1000公里,开展了的深度调研实践,于路途见山川,见先烈,见心中赤诚信仰。

步履丈量晋陕砖石,心火接续八秩春秋

在“探寻晋陕古韵,传承红色基因”实践之旅中,团队以实地探寻为明, 历史脉络为暗,挖掘感受古文化与红色文化在抗战中的精神纽带。以西安城墙为历史章节起点,步入陕西历史博物馆,转折于西安事变纪念馆,再现1937年后紧张岁月的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深入山西,游击烽火的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政策创新的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旧址,聚焦1942年左权将军牺牲精神不朽的左权烈士陵园和辽县抗日战争纪念馆;转战延安,抗战指挥中枢的王家坪八路军总司令部,展示1945年的战略蓝图七大旧址和纪念馆,“为人民服务”枣园革命纪念馆,连接历史与当下的延安中学......红色基因在青春中延续。全程通过双线调研,团队将古墙古物与红色旧址串联,揭示抗战精神源于文化根脉,为新时代传承注入活力。

交流互鉴,青春同行

路途中,团队积极与兄弟院校实践队伍交流学习。在西安,与西安交通大学师长就“历史遗址保护与青年责任”展开深入探讨;在山西左权,遇“哈尔滨金融学院”实践团,共同聆听陵园讲解,分享调研心得;于延安清凉山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团队相遇,就“延安精神在科技强国中的当代价值”进行了思想碰撞。这些交流拓宽了视野,深化了对实践主题的理解。

左权烈士陵园:三代人的精神接力

在山西左权县烈士陵园松柏肃穆之地,实践团刚见三位河南老者颤抚过左权将军雕像又忽现一列迷彩身影——国防部某兵团官兵正开展实地教育。“山城埋骨处,皆是报国魂”。三代人的交织,不变的是铭记历史的爱国决心,古县城的烽火记忆以此代代延续。

历史博物馆与西安事变:文明根脉催生民族觉醒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西周青铜何尊铭刻“宅兹中国”,实践团凝视“中国”二字源起时,明‘中国’不仅是张杨兵谏的守护对象,更是当代青年的发展始终。在西安事变纪念馆杨虎城别墅,一封1936年密电重现历史拐点:“若不联共抗日,则华夏五千年文明将覆!”当团队在七大会址浮雕墙前展开事变纪念馆拓印的“谏蒋书”,时空骤然贯通:从青铜文明到民族救亡,三秦大地始终是中华精神的盾牌。

清凉山与枣园:延安的智慧与风骨  

王家坪纪念馆内,团队聚焦1945年七大代表投票箱旁一块残缺砚台。讲解员揭秘:“这是清凉山中央印刷局遗物,当年《新华日报》报样需人背马驮翻山传送。”在枣园毛泽东旧居,无檐窑洞引发热议——警卫员回忆主席拒修屋檐时笑言:“马克思在天上看着,我怎能低头?”夏雨沿陡斜屋顶飞泻直下,恰似“不低头”的具象宣言。更令人动容的是张思德烧炭窑遗址旁的古槐树,当年追悼会群众曾将挽联挂满枝头,如今延安中学学子在此诵读《为人民服务》,炭窑灰土与青春声浪碰撞出永恒的信仰回响。

结语

此次晋陕之行,既是触摸文明根脉的朝圣之旅,更是涤荡灵魂的信仰淬炼。当古城墙的斑驳砖石与枣园的炭窑灰土在记忆中重叠,我们彻悟:中华五千年不绝的脊梁,正化作左权将军血染的太行之巅、张思德躬身为民的草鞋、七大礼堂永不褪色的票箱。展望前路,新时代青年当以文明传承为炬,以红色基因为剑,将延安印刷局的油墨香化为知行合一的清朗,让“不低头”的屋檐精神照亮民族复兴的征途——这,便是对抗战英魂最铿锵的青春答卷。

(陈欣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