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资讯

陕农大青年奔赴延安:以“七个一”实践路径 点亮“青春向延安”的七颗赤子之心

 日期:2025-09-22 点击数:7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我校暑期“三下乡”“青春向延安”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队怀着对革命圣地的崇高敬意奔赴延安,以“七个一”实践路径为载体,开展沉浸式红色教育实践活动,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凝集“七个心”,在知行合一中锤炼青年担当。image.png

——重走一段革命道路,在红色足迹中叩问初心。团队成员沿杨家岭革命纪念馆、枣园革命旧址路线开展实地研学。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间,同学们追寻着老一辈革命家的奋斗足迹,触摸窑洞斑驳的墙皮,聆听历史的回声,仿佛能看见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眼前重现。“每一步都像在与历史对话”,团队成员贾虹玉感慨道,“当站在七大会议旧址前,我真正理解了‘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信仰”。

——诵读一篇经典著作,在铿锵字句中砥砺恒心。“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在枣园后沟口为人民服务讲话台下,同学们齐声诵读《为人民服务》,在抑扬顿挫的语调中,赤诚情怀跨越时空,与青年学子的思想碰撞出火花。指导老师孙雪冰表示:“经典诵读不是机械的文字重复,而是让青年在原文原著中悟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深层逻辑。”

——学唱一首红色歌曲,在激昂旋律中点燃红心。“如啊今的南泥湾,与呀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在南泥湾延安炮兵学校旧址,同学们学唱经典红歌《南泥湾》。从识谱到合唱,同学们用嘹亮的歌声复刻着延安时期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场景。“红歌里藏着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团队队长刘海昊说,“当旋律响起时,我仿佛看到了烽火岁月里青年们的热血与担当”。

——聆听一堂主题课程,在薪火相传中坚定信心。在梁家河,一场以《七年知青岁月》为主题的沉浸式党课正在进行。团队青年学子围坐在一起,通过影像资料、实物展陈与知青故事,共同追寻总书记在梁家河的成长足迹。实践团还走进梁家河村,实地探访他当年带领村民修建的淤地坝、创办的铁业社。“看到他住过的窑洞、种过的菜地,我深刻体会到‘人民至上’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行动。”青年学子赵锦朗表示,将把课程所学转化为实践动力,在服务人民的实际行动中践行初心使命,让青春在奋斗中绽放绚丽光彩。image.png

——完成一项劳动实践,在躬身实干中锻造决心。在南泥湾,同学们化身“新农人”,与当地老农民一同参与农田除草、浇水等田间劳作。汗水浸湿衣衫,手掌磨出薄茧,但无人叫苦退缩。“踩在这片土地上才明白,‘艰苦奋斗’四个字是用脚丈量出来的。”参与劳作的张永意深有感触,“青年的担当,就该体现在能吃苦、肯实干的行动中”。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同学们不仅重温了革命历史,更在实践中锤炼了意志。每一项活动都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三下乡”的意义,明白了作为新时代青年,肩负的责任与使命。通过亲身参与,他们更加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决心将这份精神传承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开展一场主题分享,在思想共鸣中传递真心。实践归来,团队举办了“延安归来话成长”主题分享会。同学们结合实践感悟,围绕“新时代青年如何传承延安精神”“构建青年实践团队的精神传承与社会服务长效机制”“在延安革命旧址中的科技保护与文化传承实践”等方面展开热烈讨论。“延安精神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流动的火焰,”我校学子每文泉在发言中说,“我们要做‘延安精神’的火种,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形成一份实践报告,在总结反思中凝结慧心。实践过程中,团队坚持“日总结、周复盘”,通过调查走访、文献收集、数据整理,撰写《延安精神在新时代青年中的传承路径研究》《青年实践团队的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路径探索》《涉农团队对延安革命时期农耕经验的挖掘与创新应用》等阶段性报告。“实践不是‘打卡式’体验,”带队老师赵朋波强调,“我们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知识梳理所见所闻,提炼成系统的思考,形成有深度的研究成果,才能真正将延安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延安之行成为‘行走的思政课’。”image.png

此次延安之行,团队以“七个一”为路径,将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淬炼出“叩问初心、砥砺恒心、点燃红心、坚定信心、锻造决心、传递真心、凝结慧心”的七颗赤子之心。从杨家岭的历史回响到梁家河的初心课堂,从南泥湾的实干汗水到枣园的经典诵读,青年学子在沉浸式实践中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在沉浸式实践中“补钙壮骨”、在知行合一中“强筋健肌”,这份用脚步丈量、用心灵体悟的实践成果,终将化作照亮前行之路的火炬,激励更多陕农青年在传承红色血脉、勇担复兴使命中绽放绚丽之花。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