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预警“最后一公里” 巨灾预警团队调研社区应急响应机制
7月11日至15日,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巨灾预警团队展开了一项针对聊城市部分社区及其他省市乡镇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传播的调研,为我们揭示了当前巨灾预警传播与公众响应机制的现状。
巨灾预警的“最后一公里”,指的是预警信息从官方渠道发出后,跨越各个层级,最终传递给每一位社会公众,并促使他们采取有效防御行动的关键环节。
本次调研以聊城市平安、文苑、光岳等社区为主要样本,并与陕西汉中、安徽利辛等地的乡镇进行对比,为聊城市构建更高效、更人性化的巨灾应急体系提供借鉴与参考。
从“通知下达”到“有效引导”
聊城市是本次调研的重点,根据报道,2023年,聊城市共发生洪涝、风雹等各类自然灾害16次,直接经济损失达3.7亿元。
位于东昌府区与开发区交界处的平安社区与文苑社区,辖区内房屋较新,居民以年轻人和学生为主,但地势低洼,雨季易涝。调研发现,这两个社区在信息传播速度上表现优异,能通过网格群、业主群迅速发布预警。然而,在信息的“加工”上,社区显得颇为谨慎。一名工作人员坦言,为避免引起恐慌,他们不会将官方发布的预警和提醒转化为“挪走地下车库的车”这类过于具体的指引,而是更倾向于提前在重点区域布置工作人员值班,依赖上级系统的整体调度支援,例如从地势较高的区域调动抽水设备。这种做法虽然能起到一定的兜底作用,但也反映出该社区在引导公众主动、精准防灾方面存在顾虑,信息传播未能完全转化为有效的公众行动。
相比之下,位于市中心、老旧小区与居民众多的光岳社区不仅解决了信息“送到”的问题,更在努力解决信息“看懂”和“会用”的难题。该社区通过线上群组和线下公告传播信息,还为老年人建立了详细的个人及监护人联系底册。更重要的是,光岳社区在信息“加工”上做足了文章,工作人员强调,“对外公示的文件,我们会直接转发,但因为社区老人多,文字通知会进行相应的调整。” 此外,社区能够确保防汛物资的充足,工作人员对于社区救援队和疏散预案也足够地了解。在2023年的暴雨中,该社区曾采用大喇叭广播这种传统但“效果更好一点”的方式进行通知。
来自陕西与安徽的经验
团队的调研也涵盖了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留侯镇和安徽省利辛县王市镇,两地在应对方式上各具特色。
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地处河谷,常年面临山洪、滑坡风险。2024年7月的暴雨预警中,留坝县应急管理局明确提醒公众“检查房前屋后有无安全隐患”“提前熟悉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常态化的防灾演练也让当地居民在面对灾害时能够高效配合,保障人身安全。这里的留侯镇建立了一套高效、分层的响应体系:官方预警原文会在群里即时发布;针对不便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则启动双重预案,先联系子女,再专人上门;在面对面沟通时,语言也会变得更“地方化和口语化”,以便老人理解。
安徽省利辛县王市镇则代表了另一种乡村应对模式。在这个“老人挺多的”传统村庄,村里的大喇叭和巡逻车是信息传播的主力,内容通常也会使用“方言和土话”。另外,镇里和村里会定期开会并进行现场指导,涵盖防洪抗旱、保护庄稼财产乃至防溺水和高温天气防护等多个方面。但在谈及村民的响应效果时,工作人员流露出一种相对“佛系”的态度,他们认为,“村民只要是对自己的庄稼和财产上心,肯定会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一些不在意的村民即使听到了广播也可能不会有什么行动。” 这种观点虽然反映了一定的现实,但也暗示着在动员和确保所有村民有效行动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本次调研中团队发现,在紧急情况下,信息传递不应止步于“告知”。陕西留坝镇的经验表明,详细的指引和常态化的演练,能有效将居民的被动接收转化为主动防御。聊城光岳社区对特殊群体的关照,也体现了社区管理的人文温度,这些都为提升应急响应的整体效能提供了参照。
如何让预警信息真正深入人心,并有效转化为公众的避险行动,是城乡应急体系建设中一个值得持续探索的课题。打通巨灾预警的“最后一公里”,是一项系统工程,社区要让预警信息跑得更快、传得更准、指导更有效,为每一位市民筑起一道坚实可靠的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