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资讯

当教育邂逅非遗年画:开启文化传承新篇

 日期:2025-07-22 点击数:5

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成为文化领域的重要课题。其中,非遗年画作为民间艺术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将教育与非遗年画相融合,不仅为年画传承开辟新路径,也为教育增添丰富文化内涵,成为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的双赢之举。

非遗年画走进校园课堂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将非遗年画引入校园课堂,能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在美术课程中,教师可系统地向学生介绍非遗年画的历史渊源、风格流派、制作工艺等知识。以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为例,它产生于明代崇祯年间,继承宋、元绘画传统,吸收明代木刻板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形成鲜明活泼、喜气吉祥的独特风格 。通过对这些知识的讲解,学生能够了解到不同地区年画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底蕴。

除了理论讲解,实践操作也不可或缺。学校可以开设年画制作的实践课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年画从画稿设计、刻板到印刷的全过程。比如在山东潍坊杨家埠,很多学校组织学生前往当地年画社,在民间艺人的指导下,学生用橡皮板代替木板进行刻板练习,降低了刻版难度,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不仅掌握了年画制作技艺,更在动手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非遗年画助力素质教育

非遗年画的教育价值不仅体现在艺术教育方面,还能与多学科融合,助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年画中反映的历史场景和故事,如一些描绘古代民俗活动、战争场面的年画,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和社会风貌,丰富历史学习的素材,使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解读年画中的寓意和文化符号,将年画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让学生根据年画内容编写故事、诗歌等,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学创作能力。像一些寓意吉祥的年画,“连年有余”中鱼的形象、“五福临门”中蝙蝠的象征等,都是很好的教学素材。

此外,年画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在年画创作实践中,鼓励学生在传统技艺和题材基础上进行创新,结合现代元素创作出新的作品。同时,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年画制作项目,在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

利用多元教育资源传承非遗年画

除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资源在非遗年画传承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场馆可以举办非遗年画展览、讲座、工作坊等活动,向公众普及年画知识,提供实践体验机会。比如,一些博物馆通过数字化展示手段,将年画作品以高清图片、3D模型等形式呈现,让观众可以更清晰地欣赏到年画的细节和工艺,还能通过互动装置了解年画制作过程。

社区也是非遗年画传承的重要场所。社区可以组织开展与年画相关的文化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进社区,为居民传授年画制作技艺,举办年画展览和比赛等。这样不仅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也让非遗年画在社区中得到传播和传承,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教育与非遗年画的融合,是一场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的美好邂逅。通过校园教育、素质教育和多元教育资源的协同作用,非遗年画能够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为培养具有文化底蕴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署名:庞雅琪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