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资讯

情绪为骨,舞蹈为裳: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山那边文艺支教团特色舞蹈课堂助力瑶山孩子的艺术表达

 日期:2025-07-21 点击数:30

        2025年7月17日,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山那边文艺支教团的陈佳怡老师在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第二小学开设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情绪表达舞蹈课。  

课程以“情绪为骨,舞蹈为裳”为主题,共有35名学生参与,是支教团暑期系列艺术课程的一部分。通过肢体语言与情绪表达的融合,帮助瑶山孩子们在舞蹈中释放创造力,探索情绪表达,突破传统舞蹈框架,用身体“说”出内心的喜怒哀乐。 image.png

电影导入,让情绪“跳”起来

课堂伊始,陈佳怡老师以动画电影《头脑特工队》为切入点,通过播放片段,向孩子们介绍了“快乐、悲伤、愤怒、厌恶、恐惧”五种核心情绪。电影中拟人化的角色用夸张的肢体动作传递情绪,瞬间抓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

“情绪不仅能藏在心里,还能跳出来!”陈佳怡老师边说边用肢体示范:“快乐是蹦蹦跳跳的小弹簧,悲伤是慢慢低垂的枝叶,愤怒是握紧着的拳头、身体紧绷的小火山……” image.png

借助电影场景的沉浸式渲染,大圩二小的孩子们很快理解了“情绪舞蹈”的奥秘——它不仅是动作的组合,更是性格与情感的表达。课堂上,孩子们争先模仿着电影角色的动作,有的孩子踮脚转圈模仿“快乐”,有的孩子低头丧气演绎“悲伤”,稚嫩的肢体中透着对情绪的独特理解。陈佳怡老师鼓励大家:“不用完全照搬电影中的形象,想想你生气的时候会做什么动作?把它跳出来,就是最棒的舞蹈!”

分组创编,让创意“飞”起来

在孩子们掌握了基本情绪的动作表达后,课堂进入了最令人期待的“自由创编”环节。陈佳怡老师准备了印有不同情绪的卡片,每个小组随机抽取两张,需通过合作将两种情绪串联成一段小舞蹈。“我们抽到了‘快乐’和‘悲伤’!”一组孩子兴奋地讨论起来,孩子们都急迫地找自己的组员积极地开展了讨论,围成一圈,手舞足蹈地比划着,时而争论,时而大笑。"“先害怕地躲起来,然后突然出现惊喜”,“用发抖的动作表现恐惧,再转个圈变成开心的跳跃”,孩子们的想法层出不穷。image.png

成果展示环节,孩子们奇思妙想的舞姿充满了整个教室:有的小组用“厌恶”的皱眉和摆手衔接“愤怒”的跺脚,演绎出“被讨厌的东西惹生气”的小故事;有的小组用“悲伤”的缓慢踱步过渡到“快乐”的拍手,展现“从难过到开心”的情绪转变。原本内向的孩子们开始大方地舒展肢体,用自编的舞蹈讲述着属于自己的“情绪故事”,引得台下掌声阵阵。

打破传统,让成长“看得见”

不同于传统舞蹈课的模仿教学,这堂情绪舞蹈课以“情绪感知”为核心,通过“理解—模仿—创造”的递进式教学,让孩子们在舞蹈中认识自我、表达自我。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山那边支教团成员陈佳怡表示,课程设计的初衷是希望孩子们不仅学会跳舞,更能通过肢体开发感知情绪的能力,培养艺术创造力。

“以前觉得跳舞就是跟着视频学动作,现在发现原来自己编的动作更有意思!”课后,一名大圩二小的孩子拿着情绪卡片兴奋地说。陈佳怡老师也欣慰地表示:“看到孩子们从羞涩地不敢动,到大方地主动上台展示,甚至能把生活中的感受编进舞蹈,这就是课程最珍贵的收获。”

image.png

据悉,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山那边文艺支教团始终致力于用创新教学点亮乡村课堂。山那边文艺支教团自成立14年以来,已为湖南多地乡村学校带去艺术课程,惠及超500名学生,未来计划特色课程推广至更多山区。此次情绪舞蹈课正是团队“艺术启蒙+心理引导”教学理念的生动实践。通过舞蹈这一灵动的载体,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第二小学的孩子们不仅收获了快乐,更学会了在艺术的滋养中表达与创造,让大山里的童年绽放出更多彩的光芒。(通讯作者 黄海燕)

一审(代悦)二审(张恺芸)三审(韩家宝)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