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碗面和一条街探寻苏州人文经济魅力
炎炎夏日,苏州城市学院姑苏人文经济“三棱镜”,解码赛味韵实践团深入古城街巷,开启了一场探寻苏州人文经济融合发展的深度实践。团队成员上午走进裕面堂,通过沉浸式体验、多角度访谈与实地调研,挖掘老字号面馆的坚守与创新之道,触摸姑苏文化脉搏。下午前往山塘街,通过实地采访,倾听游客心声,近距离感受苏州特色产业与人文文化的融合发展。
舌尖上的坚守:裕面堂里的苏味传承
实践团首站抵达知名苏式面馆裕面堂,这家精品苏式面馆承载着苏式饮食文化的精髓。一碗精致的苏式汤面,一盅清甜的苏式绿豆汤,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成为观察传统与现代碰撞的窗口。团队成员分别对在此用餐的食客以及面馆的服务员展开了细致采访。
调研团队采访了裕面堂的服务员,针对 “为何本店没有扫码点餐服务” 的问题,工作人员道出独特经营理念:坚持人工点餐,守护“人情味”。她微笑着为我们介绍:“扫码点餐固然方便,但是缺少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通过人工点餐的方式,更能够了解到顾客的口味与需求。而且本店的消费者构成老顾客占比偏大,人工点餐更能够精准满足老顾客的习惯要求,这是苏州老味道不可或缺的温度。”当被问到服务最核心的环节是什么时,她也坚定地说:“就是顾客的体验感,顾客的体验感是最要紧的”。
面对年轻化浪潮,裕面堂选择以“本味”为锚点。前台人员坦言,虽然关注消费趋势,但核心仍聚焦于传统苏式浇头(如爆鱼、焖肉)的匠心呈现。“盲目迎合易失本色。守住这碗面的‘魂’,才是长久之道。”工作人员补充道。早间走进的多为熟稔传统口味的老苏州,午间则迎来探寻“三虾面”“蟹黄面”等特色的游客们。裕面堂对二者服务一视同仁,并通过举办评弹、非遗展示等活动,巧妙融合文化体验与消费,有效提升了品牌吸引力。
食客们对裕面堂的精致与口味也给予了肯定。一位外地游客表示,自己品尝过苏州其他面馆的面,相比之下,裕面堂的面不仅好吃,而且十分精致。在谈及服务员的服务态度和响应速度时,他也给出了积极的肯定评价。而本地常客则表示面馆老派氛围的烟火气同样打动人心。
”街巷里的繁华:山塘古韵赋能经济活力
午后,调研团队来到了有着 “姑苏第一名街” 美誉的七里山塘,感受氤氲苏州韵味的苏州街道之美。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苏州旅游的热门打卡地。目之所及,只见青石板路蜿蜒伸展,白墙黛瓦的人家枕水而居,小桥流水间橹声轻荡,游人如织。唐少傅白公祠诉说着文脉悠长,岭南会馆见证着商贾云集,苏州商会博物馆则记录着近代工商的荣光。行走其间,历史厚重感与现代市井气息无缝交融。
团队此行的主要目标,是直接倾听游客心声,探寻究竟是苏州的何种特质,跨越千山万水将他们吸引至此,成员们对过往游客进行了深入采访。多位游客表示,对于“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江南心生向往,其中苏州作为江南景色的典型代表,独特的水乡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最主要的吸引力。同时,社交媒体平台的“打卡”推荐也是激发他们前来亲身体验的重要驱动力。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游客心目中苏州的魅力和前来的核心动机。
山塘街作为热门旅游打卡地,汇聚了大量游客,直接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零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游客因文化景观和特色美食而来,在游览过程中会产生各类消费。特别是游客愿意为苏州特色服饰旗袍消费这一现象,体现出以山塘街为代表的旅游景区对特色产业的带动作用,促进了苏州特色产品的销售,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活力。
此外,山塘街还推动了苏州人文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团队成员观察到,那些展示苏绣、丝绸等非遗技艺的店铺,吸引了大量游客驻足欣赏,并直接转化为购买力。不少游客在了解其精湛工艺后,心甘情愿为这些饱含苏州之美的工艺品买单。山塘街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让游客在消费过程中感受文化,在体验文化中进行消费。这种融合模式不仅提升了苏州旅游的品质和吸引力,也让人文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为苏州人文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青年的答卷:解码人文经济融合之道
此次实践中,姑苏人文经济“三棱镜”,解码赛味韵实践团通过深度对话经营者、服务者、消费者及游客,勾勒出姑苏人文经济的鲜活图景:裕面堂对传统技艺与文化温度的坚守,是其立足之本;而山塘街将非遗、古建与商业有机融合,则为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提供了范例。
这样一碗苏州特色面和一条承载着苏州特色文化的街展现了苏州在传承文化、发展特色产业方面的显著成效。团队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人文是城市的灵魂,经济是城市的命脉,二者的有机融合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实践团将继续深入研究,为苏州建设人文与经济共荣的现代化城市贡献一份青春智慧与力量。
图文|杨若溪 吴杰
审核|张宇 孔令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