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师范大学“文物会说话”历史调研队:培根铸魂新路径,数字时代新启蒙
现代社会文化日益多元、交融,培养儿童的多元文化意识,是儿童历史文化启蒙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历史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经验与精神,能够为儿童提供更加广泛的历史视野。低年级儿童在初次接触历史文化教育时通常会因为无趣、毫无参与感等原因而对历史文化教育产生疏远和抗拒心理。针对这种现象,“文物会说话”的新颖教育模式的推出变得刻不容缓。
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党明确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文化强国。一国之文化根脉厚植于历史的土壤,一国之继往开新则在教育中见得真章。据此,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文物会说话”历史调研队积极参与了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专项活动,以“儿童历史启蒙教育”为切口,在辽宁省博物馆等文化事业单位、沈阳市内多所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学校开展了走访与研究,深入挖掘历史启蒙教育的新形式,传承文化记忆,守护文明星火。
一、启程背景:文旅融合趋势与文教融合需求
2022年,党提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文旅产业发展路线,明确了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要求。2024年7月党明确:“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近年来,随着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推进,中国对于文旅产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如何依托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让文旅产业成为教育发展的独特支柱成为了一项值得思考的课题。
随着教育部门与文旅机构合作开展的“博物馆资源进课堂”工程的推进,博物馆正从“文物展示场”转型为“社会大课堂”,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与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儿童提供重要的教育资源支持。而“文物会说话”模式以“技术活化+多元互动+情感共鸣”为核心,可将文物转化为儿童可感知的历史语言,让更多儿童在“与文物对话”中筑牢文化自信,达到儿童历史启蒙教育的目的。
二、行动意义:于乐中启思引智,助文物自述历史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儿童借由文物的形貌对历史产生真实期待时,文化传承的种子就已播下。对比传统课堂,“文物会说话”更能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生产生活、科技水平,让儿童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真实与生动,从而激发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更多儿童在“与文物对话”中筑牢文化自信,达到历史启蒙的目的。
通过文物的“活化”,儿童历史启蒙教育获得了更生之力,它打破了课本与史书的藩篱,引导儿童亲临历史现场,在博物馆感知文明的温度,于古迹中聆听岁月的回响。这种模式突破了文物单一展示的局限,使知识传递从碎片化、直觉化走向系统化、理念化,帮助儿童在观展前建立起思维预设,在观展时完成对中华文明精神的深度解密,从而真正达成“观有所感,缘情而发”的参观效果。
三、调研分析:以多重调研求真,注重群体针对性
本次调研通过线上问卷与线下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精准覆盖各类群体,力求立体呈现儿童历史启蒙教育的现状与痛点。线上问卷分设家长版与儿童版:家长问卷显示,近80%的家长以“路途太远,行程不便”、“没有时间陪同”为由解释不带孩子参观博物馆的原因,更有部分家长坦言因工作压力存在陪伴缺位,凸显家庭启蒙责任的结构性缺失;儿童问卷则揭示,喜欢历史的原因中,大部分是由于“家庭氛围浓厚”和“发自内心的觉得有趣”,可见家庭教育对儿童历史启蒙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而不喜欢历史的原因中,“考试压力”占比达到了惊人的94.4%,认为“内容枯燥”的儿童也达到了88.4%,可见学校教育在兴趣培养方面的缺位,素质教育被单一的知识灌输所取代,更强烈指出知识性与趣味性深度融合的必要性。
线下访谈则进一步深入问题肌理,分专家与家庭场景展开。访谈中,专家着重指出:儿童认知具象化特点要求专业知识分层适配设计,避免成人化叙事;同时亟需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协同发力,形成完整的教育闭环。家庭访谈通过现场观察与对话直观暴露问题:无引导的儿童参观平均停留时间不足8分钟,超70%仅关注展品外观;家长反馈“孩子自己看只能记住‘青铜器是绿色的’,对用途一无所知”,有力印证了儿童在自主探索中知识获取的浅表化与低效,突显专业引导的不可替代性。
四、实践成果:文物进驻校园文化,绘本见证童心萌芽
在实践阶段,本团队进入沈阳市内多所小学的班级,开展“文物进校园”系列活动:提前一周让同学们准备自己曾经游览过、了解过的古器的自我介绍,在课堂上进行分享。通过“文物会说话”的形式讲述各种文物,使枯燥的历史知识不再难懂,同学们参与热情极高,知识吸收效果远高于正常的讲授方式。
在新时代数字化浪潮与文旅融合大势的双重驱动下,博物馆正从静态的文化宝库转型为动态的知识枢纽。由本团队原创的“辽博小助手”,展示了关于辽宁省博物馆“满族民俗展”的全部介绍,并获得广泛关注。
此外,本团队还根据辽宁省博物馆满族民俗展部分,制作了《银锁里的秘密花园》。该系列绘本不仅适合作为历史课程的辅助教材,应用于学校课堂教学,同时也适合作为课外延伸读物,为儿童提供直面历史的机会。
当文明的厚重与童心的纯粹在校园相遇,历史启蒙便超越了知识的传递,升华为一场文化血脉的接续仪式。这一进一出的辩证交融,构建起“传统滋养童年,童年活化传统”的共生图景。二者共同编织出一张连接永恒与当下的精神之网:文物向下扎根,为成长提供深厚的文化土壤;绘本向上萌发,昭示传统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这不仅是教育方法的革新,更是文明传承范式的跃迁,它让历史不再停留于书本,而内化为情感认同;让文化不止于保存,更生发出未来向度的生命力。
上一篇:“科技筑梦,文脉传承”——山师大赫尔岑国际艺术学院学子以AI点亮青少年美育新路径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