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追寻红色印记 艺术再现淮海精神——南京艺术学院学子暑期三下乡淮海战役纪念馆实践纪实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南京艺术学院"红色记忆寻访团"的学子们走进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沉浸式"艺术实践。他们用镜头追溯历史,用画笔解读文物,在跨越时空的对话中,探寻红色基因的艺术表达新路径。
一、淮海战役的历史意义与精神内涵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历时66天。这场战役是以徐州为中心,在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自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大规模战略性决战。淮海战役的胜利标志着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统治的瓦解,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淮海战役的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人民的胜利。陈毅元帅曾深情指出:“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据统计,共有543万支前民工投身战役支援,他们冒着枪林弹雨,推着小推车,运送粮食、弹药和伤员,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壮观场面。这种军民鱼水情深刻诠释了党的群众路线的伟大力量,成为淮海战役精神的核心内涵。
二、淮海战役纪念馆的展陈特色与艺术表现
淮海战役纪念馆位于江苏省徐州市凤凰山东麓,是纪念淮海战役的专题性纪念馆。经过近年来的升级改造,纪念馆以“人民的胜利”为主题全新亮相,成为深受欢迎的红色打卡景点。新馆改陈后,展陈面积达12000平方米,展线长度约1900米,共展出珍贵文物2000余件、照片1000余张,其中400多件文物、200多幅照片系首次公开展出,同时还新增了500多份历史档案和24段视频资料。展览通过“两种前途 命运决战”、“逐鹿淮海 决战决胜”、“人民战争 深厚伟力”、“革命英烈 永垂不朽”四大部分,全面阐述了伟大的淮海战役精神。
纪念馆内的艺术雕塑是展现淮海战役精神的重要载体。其中,淮海战役总前委群雕尤为引人注目。群雕高7米,宽9.5米,由70块高粱红花岗石雕刻而成,栩栩如生地展现了总前委成员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五位革命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光辉形象。群雕造型质朴,规模宏大,气势不凡,是纪念馆的标志性艺术作品之一。
淮海战役纪念馆积极运用数字化技术和创新展示手段,让历史焕发新的生机。2023年3月,“淮海e站”红色宣传教育平台正式上线,作为全国首家省级红色宣传教育平台,它通过AI、VR、元宇宙等多种现代视听技术和传播形式演绎、传播红色文化,着力打造具有未来感、科技感的红色文化体验场景和红色文化线上教育空间。
馆内还设置了多种互动装置,如观众可以在多样化互动装置前体验独轮车的千钧分量;翻开档案盒查看革命烈士和支前民工资料;与华东野战军的战士们比拼行军速度;感受当年勇士们所站河流的水温。在“围歼黄维兵团”展区,展墙上陈列着一张张1949年的“报纸”,观众可以阅读遥远年代一篇篇激动人心的新闻报道,另一侧的视频影像仿佛能让人听到胜利的号角在耳边吹响,直观地感受胜利的喜悦。
三、红色资源数字化采集与保护
实践团依托人文与博物馆学院在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人文学科优势,开展了系统性数字化采集工作。团队淮海战役纪念馆27件一级文物(包括军事电报、支前民工器具等)进行了精细拍摄,构建了“红色文物数字基因库”,并拍摄相关视频。
在完成红色资源保护任务后,实践团深入徐州市贾汪区(脱贫县区)乡村,开展“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慰问活动。同学们走访老党员、脱贫家庭,送去温暖与关怀:为农户赠送米面油等生活物资,与老人促膝长谈,聆听脱贫奋斗故事,针对个别低保家庭开展心理疏导试点,链接社会资源解决实际困难,体现“智志双扶”理念。
本次实践坚持“党建+专业+服务”模式,将主题教育课堂搬到红色地标与田间地头。团队每日开展“红色晨读”、“田野党课”,组织学习《中国共产党简史》、淮海战役“小推车”精神专题研讨,深化对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在淮海战役纪念塔前重温入党誓词,走访泗洪红色教育基地,从“铁军精神”中汲取信仰力量。
通过这种“实地+实学”的党建模式,队员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淮海战役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这种沉浸式学习体验让党的群众路线从理论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实践智慧,让红色基因在青年学子的思想深处扎根生长,实现了党性锤炼与专业实践的双重目标。
四、总结与感悟
通过此次淮海战役纪念馆三下乡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更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淮海战役纪念馆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其丰富的馆藏资源、创新的展示手段和沉浸式的体验设计,生动展现了淮海战役的历史全貌和精神内涵,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我们应该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展望未来,将淮海战役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专业学习中精益求精,在社会实践中服务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同时,我们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走进淮海战役纪念馆,亲身感受那段烽火岁月的艰辛与辉煌,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革命精神永放光芒。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淮海战役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华章。
团队名称:南京艺术学院烽火艺行——淮海战役红色记忆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实践团
团队成员:张莉雯、陶俊琦、唐昕怡、李佳悦、王家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