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学子对话金沙——从“小小讲解员”到全民考古热:金沙十年科普路,筑就文明传承新篇章
沉睡千年的文物如何打破沉默,讲述古蜀文明的传奇?神秘的考古工作怎样走出学术象牙塔,融入寻常生活?在北京科技大学SPQ科普实践团有幸邀请到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金沙遗址博物馆公众服务与社会教育部主任何莉丽老师与社教专员唐琦媛老师进行交流。
金沙遗址博物馆内部 周佳龙供图
何老师自博物馆开馆两周年入职,十六载深耕于此,既是古蜀文明的守护者,也是科普创新的推动者,亲历并主导了多项公众互动项目的升级;唐老师拥有15年一线讲解与科普教育经验,始终以温度搭建文物与大众的桥梁。今天,两位老师凭借专业积淀与对文明传承的赤诚,为我们揭开了金沙让千年历史“开口说话”的秘密。
在与两位老师有关金沙遗址博物馆的深度交流中,何老师与唐老师揭晓了这座国家一级博物馆的创新答案——以科技为翼突破时空界限,以公众为基筑牢传承土壤,让冰冷的遗迹焕发时代暖意,让深奥的考古学问走进万千心田。这不仅是一场技术革新,更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盛宴,共同书写着文明传承的崭新篇章。
科普创新:科技赋能,让历史触手可及
从2014年常态化开展科普教育至今,金沙的科普之路已走过十年。技术的飞跃,彻底重塑了博物馆的“打开方式”。
“AR、VR技术打破时空壁垒,线上直播让千里之外的观众仿佛置身考古现场,互动屏与触摸屏则让冰冷的展柜瞬间‘活’了起来。”唐老师眼中闪烁着热忱,“参与者渐渐发现,博物馆文化原来可以如此有趣、如此多元。”在技术赋能下,三千年前古蜀人的餐桌陈设、居所格局乃至发型服饰,都通过出土文物跨越时空,与今人展开了一场“跨代对话”。 公众的热情,正是这场变革最生动的注脚。何老师分享了一组直观数据:“‘小小讲解员’活动从2013年仅有二三十人报名,到如今高峰期超千人竞逐,热度翻了数十倍。”与此同时,政府支持力度持续加码,全国研学专项资金、市级公共服务资金等纷纷注入,为科普创新注入了强劲动力。
SPQ实践团成员龙柔汐与唐琦媛老师交流 褚语涵供图
温情播种:在童心里栽下文明的种子
当冰冷的学术研究遇上炽热的教育初心,科普便有了直抵人心的温度。唐老师分享了自己在金沙15年的心境蜕变:“刚入职时,游客一句‘讲得特别好’就能让我雀跃一整天;现在更像‘妈妈’,看着孩子们在活动中笑出声,哪怕只记住一个文物细节,都是成功的开始。”这份“快乐至上”的理念,让知识如春雨般悄悄浸润心田。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播撒梦想的种子”。何老师动情回忆:曾有位“小小讲解员”接待北大考古系专家,专家当场在他的留言本上写下“欢迎报考北大考古系”。“那一刻,孩子眼里的光特别亮,突然觉得考古离自己一点都不远。”而在博物馆的考古模拟体验后,更有孩子攥着小铲子坚定喊出“我以后要当考古学家”。每一次互动,都可能点亮一个与历史对话的未来。
何老师自金沙开馆两周年入职,守护这片土地已十六载。她的话语里透着一种宿命般的深情:“常常会想,是不是三千年前就与金沙结下了缘分,才让我这辈子如此笃定地守护这里。”这份融入血脉的热爱,正是她们十六年如一日坚守的动力源泉。
展望未来,两位老师描绘出清晰的图景:各省考古队自建展厅、开放工地供公众探访已成为趋势;展览文字愈发通俗易懂,科技手段持续升级迭代。何老师强调:“公众考古从来不是少数人的事,需要全民参与,未来必然是更开放、更互融的进程。”
正如何老师所言:“我们希望大家了解真实的考古,更尊重并探究它背后的文化底蕴。” 唐老师则补充:“博物馆是储藏人类记忆的地方,而文物,正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纽带。”
实践团成员在金沙遗址博物馆合影留念 周佳龙供图
从曾经无人问津的专业领域,到如今纪录片掀起的“考古热”;从机械的背稿讲解,到用科技让文物“主动说话”,金沙遗址博物馆正以创新的硬实力与守护者的软心肠,让千年古蜀文明在新时代持续闪耀,照亮更多人探寻历史的目光。
通讯员 郑博涵 龙柔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