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资讯

“青听红律,渝教于乡” ——西大学子传唱红韵风华,护航童梦星河

 日期:2025-08-04 点击数:8

近日,西南大学音乐学院“乐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踏上了一段意义非凡的旅程,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精神教育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红色教育为当地社区带来了红色的文化气息和实用的教育服务,更让小分队中每一位成员深刻体会到了青春的责任与使命。

七月的重庆永川宝峰镇龙凤桥村,蝉鸣伴着稚嫩的歌声在山间回荡。“乐樟”小分队全体成员来到龙凤桥村村委会,在龙凤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小军的细致讲解中,队员们了解了龙凤桥村是如何从贫困村不断发展,在技术引领和直播振兴中打赢脱贫攻坚战,感受到当地村民的艰辛与坎坷。

(仔细学习龙凤桥村的概况和脱贫历史)

随后,队员们前往会议室,进一步商榷优化教学方案,以适应该地的具体教育情况和教育水平,本次“青听红律,渝教于乡”活动正式拉开序幕。

(小分队成员讨论商榷教学方案)

“乐樟”小分队成员为小朋友展示、演奏8种乐器和音乐形式,如竹笛、葫芦丝等,丰富其乐器知识,激发音乐热情。二十余名乡村孩童手持小红旗,用清澈嗓音演绎《保卫黄河》。这是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青听红律,渝教于乡”小分队的红色音乐课堂现场,也是当代大学生用专业赋能乡村美育的缩影。

(课堂中与小朋友们互动交流)

走进龙凤桥村村委会的活动室,十余把卡祖笛、不同种类的乐器、零食大礼包和五星红旗在阳光下泛着光泽,熠熠生辉——这些是队员们带来的爱心和温暖,正悄然改变着乡村孩子的音乐世界。

(整理筹备“零食大礼包”以激发小朋友们的学习兴趣)

小分队的9名大学生来自音乐学、舞蹈学等专业,他们带来的不仅是乐器和教材,更是一套融合红色文化与艺术启蒙的创新教学体系。在“一对一”定制课堂上,志愿者会根据孩子的性格调整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我们发现农村孩子更害羞,就设计了‘红歌接龙’‘舞蹈自编’这些游戏,让他们在玩中感受音乐的力量。”队长蔡柠潞说,短短几天的时间里,原本不敢开口的孩子已经能在合唱中大放异彩。

(卡祖笛“一对一”创新课堂)

(红色舞蹈教学)

这场跨越城乡的美育实践,精准对接了乡村音乐教育的痛点。在前期调研中显示,当地乡村社区平均仅2-3名专职音乐教师,多数学校缺乏钢琴、小提琴等乐器,音乐课常被其他课程挤占。小分队不仅带来了葫芦丝、卡祖笛等便携乐器,更通过“线上+线下”模式打破时空限制——录制的红歌教学视频可反复观看,城市里的音乐老师也能在后续活动跟进中,通过腾讯会议远程指导。

(9位志愿者录制线上音乐授课视频现场)

红色文化的种子,正借着旋律的翅膀在孩童心中扎根。志愿者们将革命历史融入音乐教学,通过深入教学《卖报歌》,讲述歌曲的历史和发展历程,让孩子们在故事与歌声中理解了“爱国”二字的分量。队员们在这几天的教学中,也增加了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艺术歌曲《玉盘》合唱教学,教授合唱技巧和基础指挥方法,使得孩子们寓教于乐、深入其中。“以前音乐课就是跟着老师唱两句,现在不仅能吹卡祖笛,还知道红歌里藏着这么多故事。”11岁的张浩手握卡祖笛,他刚学会用卡祖笛吹奏《歌唱祖国》的片段。

(张浩小朋友从“不会”到“会”的过程)

在成果展演的舞台上,孩子们用稚嫩却坚定的声音唱响《玉盘》,台下村民的掌声经久不息。在大家的掌声中,小分队成员倍感自豪,对此次社会实践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们纷纷表示,将珍惜这次宝贵的经历,继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为社会发展贡献更多的青春力量。红色的,是歌声在人心中留下的颜色;怀念的,是孩童们在我们心中留下天真无邪的笑容。

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圆满结束,西南大学音乐学院“乐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也即将踏上归途。离村那天,孩子们和队员们合影留念。音符与红星交相辉映,恰似这群大学生用热爱点亮的童梦星河。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青春的责任与使命,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与担当。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继续秉承“强国有我,与爱同行”的信念努力学习、积极实践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全体队员合影)

(小朋友和志愿者们合影留恋)

当红色旋律在青山绿水间不断回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次成功的三下乡活动,更是乡村美育振兴的生动实践——青春的力量正沿着歌声的轨迹,在红色精神的指引下,为大山里的孩子铺就一条通往艺术与理想的道路。(署名:蔡博文 蔡柠潞)

(为小朋友讲解中国传统乐器“陶笛”)

(为小朋友们讲解中国传统乐器“葫芦丝”)

(与小朋友们深刻交流互动)

(为小朋友们讲解中国传统乐器“竹笛”)

(为小朋友们介绍钢琴相关内容)

(“一对一”创新课堂卡祖笛教学)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