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资讯

萍乡卫生职业学院“药”拾初心服务队赴芦溪县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

 日期:2025-08-01 点击数:472

通讯员 陈旭涵

供图 江欣悦 周卓芳 程江都

2025年6月26日至7月2日,萍乡卫生职业学院“药”拾初心服务队奔赴芦溪县山口岩村,开展红色教育、乡村振兴、健康服务、儿童陪伴、民族团结等系列实践活动。医药学子们用脚步丈量乡土,用专业服务基层,在田间地头书写青春担当,让“健康为民”的誓言在乡村沃土上绽放光彩。

踏红区,燃激情,红色基因代代传

红色土地上的初心传承,是此次实践的生动开篇。6月26日,服务队首站来到卢德铭烈士纪念馆,馆内泛黄的照片、斑驳的文物静静诉说着革命往事。队员们凝视着秋收起义的战图,细读着烈士家书里“为民众争自由”的呐喊,深切感悟到革命先辈“向死而生”的信仰力量。

“子弹擦着耳朵飞,倒下的战友还攥着染血的国旗……”6月27日,在山口岩村,78岁的老党员王绍奇摩挲着军功章,向队员们讲述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峥嵘岁月。同日,86岁的“八一勋章”获得者罗淑文翻开68年前的工作笔记,泛黄纸页上“跟着党,为乡亲做事”的誓言依然滚烫。两位老党员的初心故事,让青年学子们深刻体会到“共产党员”四个字的千钧分量。

驻山区,诉深情,阡陌连心向振兴

6月28日的山口岩村荷园,成了队员们的“实践课堂”。盛夏时节,饱满的莲蓬在荷叶间颔首,村民们正忙着抢收。“穿水鞋的进塘采摘,岸边的分拣装筐!”队员们迅速分工,踩进没过脚踝的淤泥,指尖在莲茎间穿梭,“咔嚓”一声旋下莲蓬。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混着荷塘的清香,成了最鲜活的劳动教育课。村民周叔笑着说:“这些娃娃不怕脏累,真是好样的!”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队员们又带着垃圾袋向狗脑寨进发。崎岖山路上,他们不仅清理游客遗留的垃圾,还沿途辨识鱼腥草、薄荷等药用植物。“既能守护绿水青山,又能实践专业知识,太有意义了!”队员江娣的话道出大家的心声。这场“生态+专业”的实践,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劳动中扎根。

融社区,送暖情,健康中国助力行

“大爷,您的血压有点高,平时要少吃咸的,药得按时吃。”6月30日,队员们化身“健康管家”,挨家挨户开展健康调研。他们为老人测血压、记病史,用方言讲解“降压药不能跟柚子同吃”等实用知识,对行动不便的村民更是主动上门服务。一天下来,队员们完成了120余户村民的健康档案,收集到高血压、关节炎等常见病的第一手数据。

当晚,山口岩村党群活动中心灯火通明。“免费测血糖、发防暑药咯!”队员们摆开义诊台,为村民量血压、查血糖,针对关节疼痛、头晕失眠等问题开出处方。82岁的刘奶奶听力不好,队员们俯身贴近她耳边,反复叮嘱“这药一天吃两次,一次一片”。此次义诊服务210余人,发放防暑药、感冒药120余盒,解了乡村物资短缺的燃眉之急。

拥校区,显温情,童心港湾乐相伴

7月1日,村活动室内洋溢着欢声笑语,20余名留守儿童在志愿者们的引导下,学习了剪纸和折纸技艺。他们精心制作了精美的窗花和栩栩如生的千纸鹤,同时深入学习了“福”字所承载的民俗文化内涵。孩子们还利用积木构建了一个迷你版的“中药百草园”,并表达了他们未来成为医生的憧憬。在中药发夹DIY环节中,孩子们不仅认识了多种药材,还亲手制作了别致的发夹。随着夕阳的余晖,孩子们骄傲地展示着自己的作品,这些由他们亲手制作的物件不仅展示了传统手工艺的魅力,也在他们心中播下了中医药文化的种子。

聚各族,共融情,文化共舞一家亲

7月2日,队员们走进银河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馆。从赣西各族交往的史料到“双富”工程的成果展,从农耕器具到民俗展品,一件件实物诉说着民族团结的故事。“就像‘石榴花开’,各族群众要像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队员刘嘉康在笔记中写道。

在南正街民族特色产品展销馆,莲花血鸭、萍乡花果等特产引人驻足。队员们当起“讲解员”,向游客介绍“盐果子里的客家风味”“老冬酒中的酿造智慧”,助力特色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这场“学习+实践”的活动,让青年学子们深刻理解了“文化交融是民族团结的根脉”。

7天的实践转瞬即逝,队员们的裤脚还沾着荷塘的泥水,指尖留着剪纸的纸屑,耳畔回响着村民的叮咛。“青春不是温室里的娇花,要在田野间绽放。”队员们说,这次“三下乡”让他们读懂了“扎根基层”的意义。未来,萍乡卫生职业学院的药学青年们将继续带着“药”拾初心的誓言,用专业本领服务乡村,让青春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