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非遗润童心 七彩绛心正宁行——“七彩绛心,童趣假期”志愿服务队正宁“三下乡”实践活动
7月14日起,西安培华学院“七彩绛心,童趣假期”科普志愿服务队响应团中央“七彩假期”号召,在这里开启了一场以“七彩假期筑梦,科技非遗暖心”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团队带着对留守儿童的关怀,将非遗传承与科技创新相融合,用将近两周的陪伴,为西坡镇高红村的孩子们编织了一段充满知识与欢乐的夏日记忆。
作为陇东文化重镇,正宁县的香包、剪纸、漆扇等非遗技艺早已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当中。团队抵达后,便以“非遗+科技”为钥匙,为孩子们打开了文化传承的新窗口。
香包制作课上,彩布在小手中紧握,孩子们跟着成员的指导穿针引线,将香料和对家人的祝愿装入亲手缝制的香包里,这些带着童稚针脚的香包,既是正宁非遗的鲜活载体,也是孩子们送给家人温暖且意义非凡的礼物。剪纸课上,成员们没有局限于传统纹样,而是用各种科学知识来讲解剪纸技巧,当孩子们发现“对折三次就能剪出八瓣花”时,眼中瞬间亮起好奇的光,一张张红纸在孩子们手里绽放出不一样光彩。
漆扇创作更是让传统与现代碰撞出火花。成员们提前准备好丙烯颜料,让孩子们在素白扇面上绘制下自己想要的图案或是想说的话,有个男孩特意在扇柄处写下“爷爷奶奶收”,他说,想让爷爷奶奶在休息时用来扇风。而最让孩子们着迷的还是花灯制作,先用木棍搭构起灯笼骨架,再糊上画满孩子们卡通图案的画纸,最后当LED灯亮起时,纸灯上的小花、小鸟仿佛活了过来,照耀着孩子们喜悦的心情。
这些融合了巧思的非遗作品,后来被整齐摆放在村委会的长桌上,80余件作品里,既有带着泥土气息的乡土元素,也有孩子们对未来梦想的期许。
针对村里留守儿童较多的情况,团队特意准备了“心灵树洞”信箱,每天都能收到孩子们的“小秘密”,一张张纸条上写着稚嫩工整的字迹,满是孩子们的心愿。“职业问答互动”上,孩子们踊跃举手,积极分享自己未来的梦想,以小目标为基础不断朝前进发。
户外活动则成了释放活力的舞台。欢声笑语回荡在孩子们之间,成员和孩子们小手拉大手一起做着游戏,没有“输赢”,只有“一起玩”的快乐。青春童真的模样得到完美诠释。
活动最后一天,队员们整理物资时,孩子们围上来问:“明年还来教我们做花灯吗?”“我的向日葵开花了,能拍给你们看吗?”这些问题,让队员们更加确定,短暂的陪伴不够,需要持续的牵挂。
如今,那些带着温度的香包、会发光的花灯、写满字迹的观察日记,仍留在高红村的教室里,而“七彩绛心”的故事还在继续,成员在感悟日记里写着,每一个孩子就像是一粒粒小小的种子,而我们就是播种人,当将这些种子播种在土地里让他们生根发芽时,孩子们会知道,有人记得他们,有人盼着他们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