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资讯

青力青为,守绿民勤--青职学院“小胡杨”赴甘肃民勤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日期:2025-07-22 点击数:39

“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嘱托,在腾格里与巴丹吉林两大沙漠交汇处的甘肃民勤回荡。近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青之信“小胡杨”志愿服务队跨越近2000公里赴甘肃民勤,成为2025年山东省首支、亦是唯一一支深入民勤公益林基地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队。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青之信“小胡杨”志愿服务队


治沙密码:从“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的青春接力

“这里年均降水量12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000多毫米。”在民勤县防沙治沙纪念馆,讲解员用一组悬殊数字拉开“国之大者”的生态课堂。泛黄照片定格了“沙逼人退”的过往,而今科研工作者与群众以钉钉子精神接力治沙,实现“绿进沙退”。在民勤节水科技馆,当展厅“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大字赫然映入眼帘,同学们更加笃定:此行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更是守护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青春宣言。

民勤县种林公益发展中心公益林基地负责人仲麟向“小胡杨” 们悉心传授梭梭苗养护要领:浇水前要在苗旁留距挖坑,铁锹朝外绕苗铲圈以防伤根。理论易学,真正置身40℃沙地,队员们才懂得“简单”二字背后的千钧之重。队员们两人一组协作,铲坑、浇水、覆土压实,动作一气呵成。

“小胡杨”志愿服务队队员孟凡罡坦言,一上午喝四五瓶水是“标配”,但想到仲麟哥他们数十年如一日为 “沙退绿进” 奋战,大家干劲十足。基地老人回忆起今年春天的强沙尘暴仍难掩感慨“当时能见度不足 5 米,除边缘两顶帐篷外其余全被掀翻,他们在倒扣的帐篷里熬过一夜,却从未放弃……”这份坚守让队员们深受触动,而老人递来的矿泉水与馍、一句“别中暑”的叮咛、一声“感谢你们大老远来治沙”的认可,比烈日更灼心。

“民勤治沙精神是最生动的思政课。”返校后,团队将持续开展“治沙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让更多青年学子在绿洲故事中读懂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让“小胡杨”的根系牢牢扎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云上助农:把沙漠蜜瓜的甜“喊”给全国

为让治沙成果转化为群众实实在在的收益,“小胡杨”们把直播间搬进沙漠。凌晨两点,“小胡杨”们仍在逐字打磨脚本,并邀请信息学院2025届校友、自媒体博主柳金雨线上“云指导”直播技巧,对脚本反复推敲、字斟句酌。直到开播前半小时,队员们仍在不断演练,只为让镜头那端的观众隔着屏幕也能闻到瓜香、听懂民勤的呼唤。

7月16日晚7:30,抖音号“小仲-沙漠变绿洲(沙漠基地账号)”在基地空地上的临时直播间准时开播。镜头前,队员们用山东方言亲切“自报家门”;再化身“治沙科普官”,将“每卖出一箱瓜,就是为梭梭林添一滴水”的理念娓娓道来,热情推介沙漠蜜瓜。期间,他们还以吃瓜计时赛和方言三句半等方式,活跃直播间气氛。半小时成交200余单、销售额近6000元的成绩单背后,是队员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赤子之心。队长牛高阳笑言:“第一次直播紧张到语无伦次,但想到能为乡亲们多卖一箱瓜,舌头就不打结了。”

爱心捐赠:东西协作精准助绿

在亲身参与治沙劳动的过程中,“小胡杨” 们亲身体验着沙地劳作的艰辛,太阳炙烤下,背上的汗水还没落地,就被蒸发成盐霜。在基地工作人员交流中,队员们了解到“今年春种期间3.5万人次志愿者参与种树养护,饮用水消耗巨大,近 40℃高温下,十多包水不到半天就见底。”队员们深受触动,意识到除了身体力行的劳动支持,还需要更多社会力量共同守护这片绿洲。

这一想法迅速得到响应,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学院迅速联动校企资源,随即青岛市青年企业家商会发起了“青企献爱 守绿民勤绿洲”的公益行动,商会联合青岛千惠集团有限公司为公益林基地捐赠矿泉水2400瓶。

这批“及时水”将有效缓解治沙志愿者的饮水压力,保障高温作业安全。作为西北干旱区,民勤夏季极端天气频发,志愿者饮水需求迫切。此次捐赠不仅彰显青岛各界对生态保护的深切关注,更以“山海情”凝聚起东西部协作支持荒漠化防治的温暖合力,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祁连山下落地生根。

从黄海之滨到河西走廊,“小胡杨”们用脚步丈量祖国,用汗水浇灌绿洲,用行动诠释“强国复兴有我”的青春誓言。(通讯员:罗卫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