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生心中的 “一休哥”—— 记振翩学校刘晓鹏的追梦路
刘晓鹏老师是一名 80 后教师,儿时对《聪明的一休》里那个总能化解难题的小和尚充满崇拜,暗下决心要成为像一休那样的人。这份初心,在他 从娄底师范毕业、踏上农村学校讲台时,便与教师的使命悄然相融,化作了他坚守师德、践行师风的起点。
26 年前,18 岁的他从娄底师范毕业,踩着田埂走进农村学校。教室里的孩子眼睛亮得像星星,每天追着他问:“老师,地球悬在天上,咋不掉呢?”“人睡着为啥会做梦?”“咱读书,到底为了啥?” 他攥着教案的手直冒汗 —— 刚从学校出来的他,哪答得上来这么多 “为什么”?夜里躺在宿舍的小床上,总想着孩子们期待的眼神,翻来覆去睡不着。天不亮就爬起来翻书,食堂吃饭时拽着老教师问东问西,油灯下抄笔记的手冻得通红也没知觉。直到有天,一个孩子听完他讲 “地球引力”,突然拍手喊:“老师像一休哥!啥都知道!” 那一刻,他摸了摸孩子的头,眼眶热了。
他总说,一休哥不光会讲道理,还得能扛事儿。家里的工具房,扳手、老虎钳摆得整整齐齐,爱人常笑着说:“家里没你,灯泡都得哭。” 在学校也是这样。那年冬天的晨读课,教室里的日光灯忽明忽暗,像个喘气的病人。孩子们盯着灯光走神,朗朗书声弱了下去。修理工在别处忙着,他瞅着孩子们冻红的鼻尖,心里发紧。“你们读你们的,我来!” 他搬来两张课桌叠在一起,爬上去时,桌子晃了晃,底下传来孩子们小声的 “老师小心”。换好灯泡的瞬间,满屋子的光涌下来,孩子们的读书声突然亮了,像一群小麻雀扑棱着翅膀,撞得他心里暖暖的。
可最让他忘不了的,是小磊。去年接新班,班里接二连三丢东西,铅笔、橡皮,甚至有孩子攒了好久的零花钱。他站在教室门口,看着孩子们一个个低着头,心里像堵了块石头 —— 这些孩子,昨天还围着他讲家里的小鸡仔,怎么会…… 监控里的画面刺得他眼睛疼:小磊放学后独自留在教室,小手抖着拉开别人的书包。他去找前班主任,才知道这孩子爸妈走得早,跟着爷爷奶奶捡废品过活,书包里总装着没吃完的冷馒头,班里没人愿跟他玩.....
他把小磊叫到办公室,没提监控的事,就从兜里掏出块糖。“老师小时候也犯过错,” 他看着孩子攥紧衣角的手,“就像偷拿别人一根针,看着小,可心里的疙瘩会越长越大。” 小磊的眼泪吧嗒掉在糖纸上,他伸手擦了擦孩子的脸:“咱改了,就还是好孩子。” 元旦班会,他特意让小磊表演武术 —— 那是他偷偷练了好久的本事。当全班响起掌声时,小磊咧开嘴笑了,露出两颗小虎牙,跑下台时撞进他怀里,小声说:“老师,谢谢你。”
如今站在教室门口,他还会想起儿时的 “一休梦”。他知道自己没那么聪明,学历不高,脑子也不算灵光,可每次看到孩子们眼里的光,看到小磊现在跟同学追着跑,看到修好的灯照亮一张张笑脸,就觉得浑身是劲儿。
他常对自己说,当老师的,不就是做孩子们的 “一休哥” 吗?不用多厉害,只要肯学,肯扛,肯把心掏给孩子,就能在他们心里种上光。这光,会陪着他们长大,陪着他们成为顶用的人。这,就是他最实在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