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资讯

成都理工大学志愿宣讲团走进社区开展核科普教育活动

 日期:2025-07-18 点击数:133

7月14日,成都理工大学“承星志 铸弹魂”志愿宣讲团走进宜宾市叙州区鱼池社区,以“核你在一起”为主题开展核科普宣讲活动。此次活动旨在向社区儿童普及核科学知识,传承“两弹一星”精神,让科学精神在青少年心中扎根生长。

当天上午,鱼池社区活动室内座无虚席,30余名6-12岁的社区儿童早早来到现场,期待着这场特别的科普讲座。志愿宣讲团成员詹梓辰、尹晓彤、宋婷等11名志愿者提前布置好场地,将核科普书签、绘画工具整齐摆放于桌上,墙上投影着“核你在一起”的活动主题海报,营造出浓厚的科学氛围。

宣讲活动以互动提问拉开序幕。“我们的国家叫什么?”宣讲团成员话音刚落,孩子们便异口同声地回答:“中华人民共和国!”随后,宣讲者从毛泽东主席关于核工业发展的指导话语切入,展示了中国核工业“开业之石”铀矿石的图片,通过生动的讲解梳理了中国核事业从萌芽到建立完整体系的发展脉络。“大家知道吗?在戈壁荒漠里,有一群科学家用算盘计算核数据,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为国家核事业奉献一生。”宣讲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核科学知识转化为孩子们能理解的故事。

在讲述“两弹一星”辉煌历程时,宣讲团重点介绍了科学家郭永怀的事迹。“郭永怀爷爷在美国取得卓越成就后,放弃优渥条件,带着研究资料冲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宣讲者指着屏幕上的历史照片说道,“他和同事们在罗布泊荒漠中隐姓埋名,冬天没有暖气就裹着棉被工作,粮食短缺就用野菜充饥,却始终坚守在科研一线。”当讲到郭永怀在飞机失事时仍紧紧护住研究资料的细节时,现场的孩子们都屏息凝神,眼中满是敬佩。

图为志愿宣讲团成员讲述郭永怀事迹 黄一航 供图

互动问答环节气氛热烈。“两弹一星指的是哪‘两弹’?”“原子弹、氢弹!”7岁的小朋友王梓涵抢先举手回答,得到了一枚印有核科学知识的书签奖品。“郭永怀爷爷是哪个领域的科学家?”宣讲者接着提问,10岁的李雨桐自信地站起来:“是核武器研制领域的科学家!”孩子们纷纷举手抢答,答对的小朋友接过奖品时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图为孩子们举手抢答科普问题 黄一航 供图

绘画创作环节中,孩子们拿起画笔,在画纸上勾勒心中的“两弹一星”图景。有的孩子画下腾空而起的火箭,箭身上写着“中国航天”四个大字;有的孩子描绘出蘑菇云旁穿着白大褂的科研人员,旁边还画着闪烁的星星;还有的孩子用稚嫩的笔触写下“向科学家致敬”“我爱中国”等字样。12岁的张宇轩在画纸上画了一座实验室,里面的科学家正在显微镜前工作,他说:“我长大想当科学家,像郭永怀爷爷一样为国家做贡献。”

分享环节里,孩子们举起画作依次发言。“我的画里有火箭和星球,我希望中国的火箭能飞到更远的太空。”“这些科学家在那么苦的地方工作,他们太伟大了。”孩子们朴实的话语中充满了对科学精神的敬佩和对祖国的热爱。宣讲团成员认真倾听着每个孩子的分享,不时点头鼓励,用掌声回应孩子们的心声。

图为志愿宣讲团成员向孩子们讲解绘画技巧 沈榆淇 供图

活动结束后,宣讲团为孩子们分发了科普书籍、文具等趣味奖品,大家手持画作与志愿者合影留念。鱼池社区居民李女士看着孩子兴奋地展示奖品,感慨道:“这样的活动特别有意义,不仅让孩子们学到了知识,更让他们了解了科学家的奋斗故事,在心里种下了爱国和科学的种子。”

图为志愿宣讲团与孩子们合影留念 沈榆淇 供图

据成都理工大学指导教师方舒雅介绍,此次核科普宣讲活动是学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团队希望通过生动的讲解和互动体验,让青少年了解中国核事业发展历程,感受科学家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接下来,宣讲团还将走进更多社区和学校,持续开展两弹一星科普教育活动,让“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与活力。

文案:王茜蝶 宋婷

图片: 黄一航 沈榆淇

审核:方舒雅 詹梓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