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资讯

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榕城法行”实践队 深入探索“教育执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日期:2025-07-11 点击数:33

为进一步推动教育强国建设,丰富和完善教育行政执法的理论体系,引领青年学生深入基层、服务基层、读懂基层,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榕城法行”实践队以“落实教育执法”为主题,寻找青春解法,用法条编织治理创新网络,为我国教育法治建设提供实证研究案例,推动教育法治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知行合一践法治 春风化雨润社区

6月30日,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榕城法行”实践队来到福州市天马社区,通过集中普法宣讲与精准入户走访相结合的方式,青年学子将法律知识转化为社区治理的柔性力量,探索基层教育执法实践新范式。

当日上午,一场主题为“普法进社区,安全入民心”的法治课堂在社区拉开帷幕。实践队前期与社区居委会深度联动,针对居民高频法律诉求,精心设计“校园欺凌防范要点”“电信诈骗识别技巧”及“养老诈骗话术破解”等专题内容。活动现场,身着志愿服的队员们化身普法先锋,为老年群体剖析投资返利、保健品骗局等陷阱;向家长详解《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监护职责与校园安全责任;结合真实案例解析电信诈骗常见手法。此次普法实践不仅强化了居民法治观念,更彰显青年学子运用专业知识服务基层治理的责任担当,为社区织密立体化法律防护网。

下午,实践队来到居民家中。队员们依据前期调研筛选需求家庭,携带定制化普法方案开展走访。在轻松交流中精准捕捉家庭法律盲区:为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重点解读《民法典》中监护制度及校园欺凌应对策略;向独居老人发放图文并茂的防诈手册,演示国家反诈APP使用技巧;针对家庭教育困惑,阐释教育惩戒的法律边界。此次“法治快递上门”服务,实现了普法供给与家庭需求的精准匹配,使抽象法条转化为可知可感的民生保障,深化了学生对“法治惠民”理念的实践认知,为构建法治型和谐社区奠定基础。

深耕教育沃土 共绘榕城育人新图景

7月2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化新时代教育法治实践,助力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榕城法行”实践队赴福州市教育局开展专题调研,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走访等形式,深入了解教育行政执法与政策落地实效,为探索教育法治赋能教育强国的“福建路径”凝聚青春智慧。

在福州市教育局会议室,一场聚焦“教育均衡发展”与“法治护航育人” 的座谈会热烈展开。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以详实数据为依托,系统介绍了福州市在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推进素质教育改革、构建智慧教育生态等方面的创新举措。“如何以法治思维破解部门联动下的权责划分难员围绕教育治题?”“教育行政执法如何兼顾公平与效率?”实践队成理中的法治需求,与一线干部展开深度研讨。清华大学博士李治莹副教授老师指出:“教育法治是教育强国的软实力支撑,青年学子 应主动将专业所学融入基层实践,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走进“行政现场” 细察教育为民“初心答卷”

座谈会后,实践队深入教育局办公区域实地观摩。从政策制定科室的规划蓝图,到督导执法部门的案卷文书,队员们透过一摞摞文件、一串串数据,切身感受教育工作者“ 以匠心守初心”的担当。在基础教育处,团队成员了解到福州通过优化学区布局规划推动城乡教育协同发展;在信息化办公室,智慧课堂实时监测系统生动展现科技赋能教育公平的实践成果。实践队队长感慨道: “从纸上政策到田间课堂,教育法治的‘最后一公里’正是由这些默默耕耘的身影铺就。”

厚植“法治沃土” 激活乡村振兴“教育动能”

此次调研是“榕城法行”实践队践行“ 习近平法治思想进基层”的重要一环。队员们将结合《教育法》《行政法》等法律法规,梳理教育行政执法典型案例,编撰《“以教育法治促进教育强国建设---福州市教育行政执法的经验与完善”专项调研报告》,推动法治教育与政策宣讲“进校园、下乡镇”。青年既要读懂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更要脚沾泥土破解基层难题,让法治成为照亮乡村教育振兴的明灯。实践队后续将联动司法、教育等部门,围绕“双减”政策落实、校园安全治理等议题开展普法宣讲,以法治之力浇灌教育沃土,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福建篇章注入青春动能。

围坐“政策圆桌” 共商教育治理“大文章”

7月3日上午,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榕城法行”实践队部分成员赴福州市仓山区教育局调研。围绕校外培训监管、学生安全等课题,队员与多部门访谈,通过问卷、座谈梳理执法处罚难点、校车管理等问题,重点了解执法措施及执行情况。队员记录痛点并探寻改进路径,在剖析执法挑战与机制完善中,展现法律学子助力法治建设的担当。调研形成的建议为优化教育行政执法提供参考,此次调研不仅拓宽了团队成员对教育领域的认知视野,更为未来投身教育事业积累了宝贵经验,激励着大家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与此同时,另一部分实践队员走进福州市鼓楼区教育局调研。执法科科长在联合执法流程图上圈出痛点:教育局检查权、市场监管局处罚权、公安局强制权在查处无证机构时形成“权责平行线”。办公室内,4名执法人员中仅2人持执法证的现状更揭示深层矛盾——因《行政执法证管理办法》对编制的限制,多数在岗人员无法持证上岗。实践队绘制的“执法人员编制图谱”显示,正式编制人员在执法队伍中占比不足。队员们在调研笔记中追问:当“持证执法”的法律要求遭遇基层编制缺口,如何突破“看得见问题却无权处置”的执法困局?此次调研为解析基层教育执法体制壁垒提供了鲜活的大学生视角。

在调研中实践队发现,当对照校车监控系统流程图研讨《行政处罚法》第38条时,执法细节与法律适用的矛盾凸显。队员们以“问卷+访谈+案例重构”的方式,既记录法条适用争议,也绘制食堂供应商“区块链溯源”等创新构想,将行政执法“最后一公里”的堵点逐一标注。他们从学生安全视角优化处罚程序设计,在法治建议中融入数字治理思维,为破解基层执法困境注入青年智慧,让法律条文在实践中焕发温度与活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