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资讯

亚欧货运“抄近道”, 北极航道运营模式创新

 日期:2025-10-09 点击数:684

近日,“破冰智航”项目团队在北极航运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他们提出的“轴辐式+模块化+季节性”混合运营创新模式。一项关于北极东北航道的综合研究表明,该航道相比传统苏伊士运河航线,在航程距离与运输成本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随着运营模式创新与配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北极航道正从“战略通道”向“商业干线”加速转型,为亚欧贸易提供全新物流解决方案。

图为经苏伊士运河和北极东北航道的里程对比图

传统航道拥堵频发,北极航线优势凸显

作为亚欧贸易的主干线,苏伊士运河近年来屡次因突发事件导致通行受阻。数据显示,2023年10月红海局势紧张期间,超过6600艘船舶被迫绕行好望角,导致苏伊士运河2023/24财年通行量减少22.2%,收入同比下降23.4%。回顾2021年“长赐号”搁浅事件,全球贸易每日损失高达96亿美元,多条供应链一度中断。

与此同时,北极东北航道凭借其地理优势引起航运界关注。以上海至汉堡航线为例,传统苏伊士航线航程约10778海里,而北极东北航道仅需7967海里,航程缩短近30%,可有效节省航行时间与燃油消耗。随着俄罗斯加速建设普罗维杰尼亚港、摩尔曼斯克港等沿线枢纽,这条曾经被视为“航行禁区”的航道正朝着2030年夏秋常态化通航、2035年全年通航的目标稳步推进。

创新运营模式破解北极航运难题

针对北极地区冰情复杂、货流分散等特点,研究团队创新提出“单轴辐式航线+模块化运输+季节性运行”组合方案。

单轴辐式系统以普罗维杰尼亚港和摩尔曼斯克港为核心枢纽,通过合理规划航线网络,有效整合分散货源,显著降低中转成本。模块化运输则将不同货主的货物按属性和目的地分类,形成标准化运输单元,使装卸效率提升30%以上,特别适合生鲜冷链和大宗商品等多类货种。

季节性运行方案根据北极冰情变化灵活调整:每年9-10月冰情最轻时,普通船舶可实现上海至汉堡直达;在6月、8月、11月等冰情较重时期,则采用“普通船-冰级船-普通船”的接力运输模式,既确保航行安全,又保持运输效率。

经济性获实验验证,成本降幅超五成

为了验证创新模式的经济性,研究团队采用了Crystal Ball软件进行了1000次蒙特卡洛模拟。

模拟结果显示,新的运营模式在成本控制和风险抵御方面表现优异。各运营模式的成本标准差控制在7.92-11.72万美元,明显低于传统航线的13.62万美元。

团队成员介绍:“通过精细化成本模型分析,我们构建了包含船舶折旧、燃油消耗、港口费用等12项成本要素的评估体系。这不仅证明了方案的经济可行性,更为航运企业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战略意义:助力我国极地事业发展

这套创新运营模式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商业层面,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航道通航条件持续改善。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预测,北极地区将在2040-2060年间首次出现无冰状态,北极航道的商业价值正加速凸显。

研究团队负责人表示:“我们的运营模式为2030年实现北极航运夏秋季节常态化运营、2035年实现全年常态化运营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路径。这不仅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更是国家极地战略的重要支撑。”

该模式充分考虑了北极航道的特殊性,既发挥了北极航线航程短、碳排放低的优势,又通过灵活的运营策略有效规避了冰情风险。

未来展望:挑战中迈向常态化运营

尽管北极东北航道发展前景广阔,但仍面临极夜导航、冬季港口防冻、破冰船队建设等技术挑战。研究表明,燃油成本和港口装卸费是影响利润的核心因素,需通过油价风险管理和港口协同优化进一步控制成本。

业内专家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航运技术持续进步,北极东北航道有望在2030年实现夏秋季常态化运营,2035年突破全年通航技术瓶颈。这条航线的成熟将有效缓解苏伊士运河的通行压力,推动全球航运格局从“单线主导”向“南北并行”转变,为亚欧贸易提供更加稳定、经济的物流新通道。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