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校园科普呵护健康,传播新知助力成长
近期,为助力社会开放创新发展,推动乳糖不耐受相关知识科普,促进合成生物学知识科普,东北师范大学“乳畅行”实践调研团奔赴多地开展支教宣传。团队将生物科学知识传递与助力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既为乡村学生带去新知,也让成员在实践中探寻成长与发展的舞台。
宁夏彭阳草庙村的课堂上,支教老师带来了一场特别的融合教学:孩子们在老师指导下亲手制作非遗漆扇,同时将合成生物学的相关知识写在扇面上。传统漆扇与合成生物学的相遇,让古老技艺与现代科技在课堂碰撞出奇妙火花。孩子们不仅拥有了独一无二的漆扇作品,更在指尖创作中悄然埋下探索生命科学的种子。
图为宁夏彭阳草庙村同学们的作品。刘晓晓 供图
在河南商丘睢县第一初级中学的教室,支教老师利用互联网与实验室的成员连线。屏幕那头,实验员正操作精密仪器演示PCR过程,孩子们紧盯屏幕,不时举手提问。“这就是合成生物学的基础实验哦!”老师适时讲解,遥远的实验室仿佛近在眼前,求知的目光里,科学的种子正悄然生长。
图为河南商丘睢县第一初级中学学生与实验组成员视频连线。王涵玉 供图
安徽亳州涡阳第三小学的教室里,前沿知识与教材内容碰撞。支教老师引入合成生物学的简单科普,结合课本里的生物进化,拓宽学生视野。当讲到基因技术如何为医疗、农业带来变革,学生们热烈讨论,思维在课堂上延展,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与探索欲被进一步点燃,渴望去触碰更前沿的知识。
湖北鄂州葛店高中的生物课上,支教老师打开多媒体设备,播放起团队自编自导的乳糖不耐受原理科普视频。动画演示着乳糖酶的作用过程,搭配生动解说,原本抽象的生理原理变得直观易懂,孩子们看得专注,不时点头,在轻松氛围中学习了新知识。
江苏宜春奉新店下村,“走进生物科学”的课程格外鲜活。从乳糖不耐受的日常困扰,到益生菌、益生元对肠道菌群的调节,支教老师用生活案例串联专业知识。孩子们踊跃分享自己喝牛奶腹泻的经历,在互动中理解微生物与人体健康的关联,也知道了如何通过合理饮食守护身体里的“小生态”。
图为四川成都金堂县孩子们的植物拼贴画作品。代一灵 供图
四川成都金堂县的校园,生物实践活动热闹开展。支教老师组织“校园生物大搜索”,孩子们分组寻找、记录校园里的动植物,制作植物拼贴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辨识不同物种,了解不同植物的外形特点,还发现了课本外的新奇生物,真切体会到生物多样性的魅力,明白守护生态,就是守护这些奇妙的生命共同体。
而孩子们的反馈,也让支教老师收获满满。在商丘,有学生课后追着问“细胞能不能无限分裂”;在亳州,孩子主动分享喝了牛奶后的感受;在鄂州,学生开始关注基因技术的新闻……这些求知的信号,是乡村孩子对生物学科兴趣的萌芽,更是支教意义的生动体现。
这一趟跨越多地的生物支教,是知识的播种之旅,更是梦想的浇灌之旅。支教老师每到一处,都根据当地学情、地域特色,调整生物教学内容,让知识既专业又接地气。他们深知,乡村孩子缺的不是学习热情,而是接触多元知识的渠道,所以努力把生物科学的魅力,化作一堂堂生动课、一次次实践活动,送到孩子们眼前。
生物支教行,行的是知识传递之路,筑的是乡村孩子的科学梦。当夏日的支教暂告段落,知识的种子已在不同地域的土地里扎根。未来,这些种子或将长成参天大树,结出科研的果实,或化作守护生命、生态的力量,回馈家乡与社会。而支教团的成员们,也在这场跨地域的教学中,读懂教育的温度与力量——只要以知识为舟,就能渡着孩子们的梦想,驶向更辽阔的远方,让生物科学的光芒,照亮乡村教育的角落,点亮无数个关于生命探索的未来。
与此同时,团队正在参与iGEM(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本次实践确保项目的研究方向贴合中小学年龄段潜在用户的真实需求与关切,向中小学生展示生物问题的研究流程,引导他们了解合成生物学知识,为新技术、新发明的应用和推广营造良好氛围,促进科技转化。(作者: 廖帮钰 徐汝钥 高偲祺 黄乐韬 赖姝蓓 刘亦 刘子祺 施瑞松 王厚钧 王小小 余璐瑶 张景舒 赵曼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