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源溯心,筑梦三秦——陕西理工大学“653思源溯心”暑期社会实践行迹
为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精神,切实践行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2025年7月22日-28日,陕西理工大学“653思源溯心”实践团携手北京大学“圆梦先锋”鸿雁计划陕西团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强信念、炼本领。活动期间通过专题座谈凝聚思想共识、以历史寻访追溯奋斗足迹,在共同回顾校史发展脉络、探寻先辈拼搏历程中,让“653精神”焕发时代光彩。
01 校际携手启新程,青春共赴思源旅
上世纪60年代,国际国内局势风云激荡,国家审时度势启动三线建设关键战略布局。在时代浪潮的推动下,陕西理工大学的前身应势而生,依托三线建设的历史机遇,扎根秦巴腹地、汉水之滨,肩负起为三线建设培育人才、强化支撑的使命。从最初默默耕耘的教学火种,到历经发展融合成为如今的陕西理工大学,学校始终将三线建设的奋斗基因深植办学脉络,书写出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的教育篇章。
7月22日,陕西理工大学博望书院“653思源溯心”暑期社会实践团,与北京大学“圆梦先锋”鸿雁计划陕西团展开深度交流,碰撞出青春的思想火花。
交流座谈会上,双方围绕“如何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这一核心议题,聚焦三线建设精神传承与新时代青年担当展开热烈探讨,以实际行动响应党对青年“要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的殷切期望。会后,两校实践团成员共同漫步陕西理工大学北校区,沉浸式感受校园浓厚的学术氛围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图书馆,大家徜徉书海、探索知识;在653办学校史馆,回顾学校在特殊历史时期的创立与发展历程,深刻领悟三线建设时期教育工作者的坚韧与担当;在周培源纪念馆,感悟大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崇高的精神境界。随后,成员们前往石门栈道与石门水库,在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中增进友谊,畅谈未来憧憬与家国责任,为本次实践之旅揭开精彩序章。
实践团成员及师生与北京大学实践团开展交流座谈会
实践团成员与北大实践团一同游览石门栈道
02 展馆驻足忆往昔,历史对话见初心
7月24日,实践团成员前往褒河社区河东店镇,走进三线建设展览馆。踏入展馆,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一件件留有岁月痕迹的实物、一幅幅定格奋斗瞬间的影像,生动再现了三线建设者“靠山扎寨、艰苦奋斗”的热血历程,无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
实践团成员参观三线建设展览馆
三线建设作为党和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国工业布局调整、国防实力提升和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实践团成员与社区工作人员围坐座谈,聆听三线建设对城市肌理的重塑、对社区根基的滋养。从宏观战略布局到微观生活烟火,大家真切触摸到三线精神的时代温度。三线建设是属于城市、属于人民的奋斗史诗,每一段讲述、每一个故事,都为“担当”二字写下了生动注脚。
实践团成员与河东店镇褒河社区工作人员展开座谈
03 社区宣讲传精神,老工口述续薪火
7月25日,褒河社区的宣讲现场成为传播653精神与三线故事的重要阵地。实践团成员以青春视角为切入点,生动讲述653办学过程中先辈们的坚守与奉献,以及三线建设时期“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担当精神。这既是对党的历史的学习与传承,也是落实“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要求的具体实践,鲜活的讲述让在场听众重温热血岁月,深刻感受精神传承的力量。
实践团成员在褒河社区展开653精神宣讲
随后,三线建设老工人纪含忠、吴福茂分享亲身经历。他们回忆起当年披星戴月搞建设、啃窝头攻难关的艰苦场景,粗糙的双手、泛红的眼角,传递出最真实的奋斗印记。老工人的讲述,让抽象的三线精神转化为有血有肉的信仰传承,在青年心底播下精神火种,助力青春与历史对话、与担当同行,引导青年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实践团成员采访三线建设老前辈
04 重走建设奋斗路,古籍探寻文脉根
7月26日,实践团开启“重走三线建设路”征程。成员们每一步都踏在先辈奋斗的足迹上,实地走访中,从荒野到通途的变迁令人震撼,大家直观感受到三线建设者改天换地的魄力与担当。这一历程深刻印证了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取得的伟大成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三线精神的生动体现。
实践团成员重走三线建设之路
同日,实践团走进图书馆古籍室。泛黄的书页间沉淀着地域历史,油墨香中蕴藏着地方文脉根脉。三线建设的奋斗精神与古籍承载的文化底蕴相互交融,让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传承不仅要铭记先辈奋斗历程,更要守护好历史文化根魂,这既是对历史的双向致敬,也是践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要求的具体行动。
实践团成员于北校区图书馆前合影
05 南北校史寻脉络,古今交融悟传承
7月27日,实践团一行参观陕西理工大学南区校史馆与古籍馆,共同梳理学校发展的历史脉络。校史馆内,清晰呈现出学校从三线建设时期艰苦创业,到新时代蓬勃发展的完整轨迹,彰显出陕西理工大学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与时代进步共振的鲜明特征,这是高等教育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动实践。
实践团成员参观南区校史馆
古籍馆中,珍藏的典籍承载着地方文化的根脉。通过参观,实践团成员既从校史中读懂学校“扎根三线、服务地方”的使命传承,也从古籍里感受到地域文化的深厚底蕴,深刻认识到“传承与奋进”是校史赋予的永恒课题,更是青年一代肩负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使命,与党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紧密相连。
实践团成员于古籍馆研读珍藏典籍
06 对话馆长探内涵,品读史料悟初心
7月28日,实践团一行对图书馆馆长李宜蓬老师进行专访,为理解653史料精神内涵打开了新窗口。李老师深耕653相关史料多年,将653办学历史融入三线建设的宏大叙事,以教育者的专业视角,深入剖析“艰苦奋斗、奉献担当”精神如何滋养一代代陕理工人成长。这一过程是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推动思政教育走深走实的有效途径,引导青年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养分。
实践团成员聆听李馆长剖析三线精神
实践团成员于南校区图书馆前合影留念
基于专访中的认知启发,实践团成员品读653史料汇编。字里行间,先辈们以校为家、以教报国的赤诚情怀跃然纸上。在史料的浸润中,团队进一步明确“思源溯心”之旅的意义:传承三线精神与653精神,让青春在接续奋斗中绽放光彩,让历史在新时代续写新篇,这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时代要求高度一致。
躬身实践悟初心,砥砺前行担使命
漫步在三线建设展览馆,抚摸着带岁月痕迹的旧物,听老工人讲啃窝头攻关的往事,我终于懂了“艰苦奋斗”不是空话。 与北大同学畅谈理想,在653校史馆追溯校史,于古籍室触摸文脉,这场实践让三线精神从文字变成具象。老建设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的誓言,李老师剖析的教育初心,都在告诉我:青春该与时代同频。三秦大地的暑热里,我触摸到历史温度。作为青年,传承不是回望,是如栈道石般筑牢精神根基,用担当续写新篇。这段旅程,让我读懂了“思源溯心”的真谛。
——中文2401班黄霞
参加“653思源溯心”暑期实践团让我收获颇丰。从参观原北大653分校旧址、三线工程纪念馆,到专访三线建设前辈、重走建设路,我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校史馆里的史料、纪念馆中的实物,还原了先辈们“白天建校、夜晚备课”的艰苦,彰显“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653精神 。与纪含忠、吴福茂等前辈交流,他们朴实话语让“奉献”“奋斗”不再抽象。重走山路、翻阅旧籍,更懂先辈坚守。这段实践,让我深知青春应与家国同行。未来,我们会继续传承653精神,以行动践行担当,让青春在传承与奋进中闪光,不负先辈嘱托,不负时代使命。
——中文2402班王宣淇
六天的“653思源溯心”实践,于我而言更是一场精神上的共鸣。北校区纪念馆里,北大师生在山坳搭实验室的痕迹,让我想起在部队驻训时扎根荒野练战术的日子——“为国出力”的担当,和军人“闻令而动”的初心同根。听纪爷爷说“国家一声令下就来”,我格外懂这份决绝:曾身着戎装,我知“舍小家为国家”的重量;看三线旧址断墙间的坚守,恰似军营里“扎根岗位”的执着,我们守疆土、他们建三线,都是答“国家需要”的考卷。校史馆里653火种的传承,更让我明晰退役后方向:从“保家卫国”到“服务地方”,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国家需要就往前冲”的劲。这份精神,是前辈的光,也是我往后扎根奋斗的铠甲。
——中文2403班杨嘉豪
脚踏馒头山斑驳的混凝土基桩,指尖抚过家属楼锈迹斑驳的“653-1972”牛奶箱刻痕,我触摸到半个世纪前滚烫的青春年轮。那些睡草棚、啃窝头的建设者,在煤油灯熏黑的岩壁下绘制图纸,用豁口的镐头劈开秦岭最硬的岩层。古籍室里泛黄的日记记载着暴雨夜徒手核算参数的坚守,周培源纪念馆油灯碳痕中藏着“东方红”升空的密码。三线精神从未是课本里的铅字,而是镐尖劈石的火星、算珠浸水的韧劲、砖缝沁汗的忠诚。作为新时代青年,我愿做一粒扎根秦巴的种子——在荒山刻痕处汲取“安下心、扎下根”的养分,将“备战备荒为人民”的誓言转化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行动,让父辈肩挑手扛的担当,在我辈接续报国的征程中续写新章。
——中文2401班李悦童
本次的实践之旅从前期研读三线建设资料,到走进褒河社区聆听老前辈的奋斗故事,再到重走建设路、校史寻根,其中的每一步都让我对“653精神”同频共振,命运交织。那些泛黄的照片、老旧的工具、前辈们手心的老茧,都给予了我的以心灵崇高的洗礼。我深知“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653精神,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新时代的召唤。未来,吾辈更会将这份精神化作前行的动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653精神绽放新的光彩,在我们的征程中熠熠生辉。
——中文2404班曾星语
此番汉中实践之旅,行程密集而富有深度,成为一堂锤炼思想作风、深化国情认知的生动课堂。亲历现场的调研与体察,显著拓宽了我对当地历史文脉与绿色发展实践的认知边界,使我对社会发展的现实图景获得了更为具象的感知。穿梭于厚重的历史积淀与蓬勃的当代脉动之间,每一步见闻都成为连接古今的纽带。这段实践经历远非课堂的简单延续,它更是洞悉社会、砥砺自我的关键熔炉。未来,我将始终秉持虚怀若谷的姿态,持续沉淀积累,矢志将实践的深切体悟转化为求学奋进的内生动力与明确航向,以实际行动传承653精神,诠释新时代陕理工学子的使命担当。
——会计2401高伊乔
结语:
暑气蒸腾,焐热历史余温;足音铿锵,丈量精神纵深。“653思源溯心”的实践长卷,是青春与历史的隔空和鸣,是三线精神与653传承的接力奔跑,更是青年一代深学党史、感悟党魂、践行党嘱的鲜活注脚。当奋斗足迹烙进建设路的尘土、刻入古籍室的墨香、融入校史馆的脉络,我们终会明白:传承从非驻足回望,而是以青春之我,续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担当华章。
以栈为基,筑牢精神磐石;似水为脉,润泽时代沃土。愿我们怀揣这份热忱与信仰,让“思源溯心”的火种在岁月长河中永不熄灭、熠熠生辉。用年轻肩膀扛起时代使命,以实干姿态回应历史召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书写青春无悔的担当答卷。(通讯员:黄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