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资讯

踏寻烽火印记 赓续民族脊梁

 日期:2025-08-13 点击数:13

——南师大新传院调研团实地体悟传承伟大抗战精神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深刻铭记历史,赓续红色血脉,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8月7日至10日,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承抗战精神”社会实践调研团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行走的思政课”。团队成员不畏初秋酷暑,先后深入南京晓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雨花台烈士陵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以及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进行实地调研与学习,在现场感悟精神伟力,探寻传承之道。

一、走进社区:宣讲入心,精神扎根基层

实践首站,调研团走进南京晓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面向居民开展“伟大抗战精神”红色主题宣讲。

调研团系统梳理了抗战精神的源流与发展,深入阐释了其作为“民族精神丰碑、民族复兴精神支柱、民族精神标识”的深刻内涵,并结合关于弘扬抗战精神的重要论述,解读了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磅礴力量与时代价值。

宣讲后,调研团成员通过一对一访谈,深入了解居民对抗战精神的认知与建议。访谈中,92岁高龄的居民张成和老人与实践团成员动情地回忆起日寇烧杀抢掠的暴行。而这份沉痛的记忆,让他对抗日将士的爱国情怀有了刻骨铭心的理解,并将这份精神融入一生。2014年,他毅然将积攒的10万元退休金捐赠给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老人朴实而坚定的话语令人动容:“我一以贯之的就是爱国为民。孝敬是所有人的最基本标准,为国为民则是更高的追求。”

采访之外,调研团同学还对晓庄社区周边商户发放了问卷,以更量化、清晰的方式搜集南京本地居民对于抗战精神的了解及宣传方面的建议。

二、致敬英烈:感悟气节,汲取信仰力量

第二站,为拉近与历史的距离,感悟英烈气节,调研团来到雨花台烈士陵园进行了参观与调研。

在参观新四军主题展览时,一张张年轻而坚毅的面庞,一封封饱含家国情怀与凛然正气的绝笔家书,让成员们深受震撼。风华正茂的战士为民族解放慷慨赴死,他们的学识、勇气与牺牲精神,使成员们在悲痛之余更生无限敬佩。成员们表示,这些鲜活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的气节,不仅让他们深刻理解了抗战精神的“鲜活血性”,更促使他们反思当代青年在面对挑战时应如何抉择,如何将个人价值融入国家发展。

参观结束,调研团与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党性教育处科长周洁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周洁介绍,陵园正积极为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挖掘整理史料,致力于讲好更具个人特色的抗战故事。她特别强调抗战精神传承在大学生红色教育中的核心地位,鼓励青年学子特别是年轻党员多走进纪念地,通过实际行动学习、体悟并传承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铭记历史:体悟苦难,珍视和平

第三站,调研团怀着沉重的心情,走进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面对一件件承载民族苦难的铁证,一个个揭露日本军国主义残暴行径的历史事件,成员们对那段黑暗岁月有了更为直观和切肤的体会。

调研团成员深刻感受到,正是无数中华儿女怀揣着克服万难、战胜强敌的坚定爱国情怀,才最终赢得了胜利。参观不仅加深了成员们对历史真相的认识,更让大家痛切体会到今日和平的来之不易,从而更加坚定了传承伟大抗战精神内核的使命感。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外,调研团还向结束参观的游客发放了问卷,旨在了解历史类纪念场馆在抗战精神宣传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和公众的反馈,为改进抗战精神传播的不足积累了宝贵经验。

四、倾听传承者:馆长寄语,勇毅前行

行程的最后一站,调研团抵达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这座由民间力量创办和维系的博物馆,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大量珍贵的民间史料、实物,为成员们呈现了全民抗战的壮阔图景。

馆内陈列着大量普通民众捐赠或保存下来的抗战文物,每一件展品都无声诉说着普通中国人在国难当头的危难时刻,所展现出的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伟大力量。成员们仔细观看展览,被那些来自民间的、鲜活的抗战故事深深打动。这段参观,从“民间”和“人民”的维度,让调研团成员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抗战精神的广泛群众基础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为此次“行走的思政课”画上了深刻而厚重的句号。

参观结束后,调研团成员有幸采访到了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先生。吴先斌以其亲身经历诠释了抗战精神的当代价值,他特别强调:“回顾抗战历史,最深刻的启示就是‘不怕苦难,勇敢向前’。年轻人更要记住,只要有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信念,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这番铿锵有力的话语,为调研团成员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指明了传承抗战精神最核心的行动要义——面对任何困难都要保持坚韧不拔的斗志。

从社区宣讲到陵园致敬,从历史惨剧的见证到抗战精神的探寻,南师大新传院调研团的成员们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现实的感悟。他们不仅深刻理解了伟大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的丰富内涵,更切身感受到其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强大力量。团队成员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青年,必将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自觉肩负起传承与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历史责任,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署名:传承抗战精神社会实践调研团 陈楚仪、陈逸、何昱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