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资讯

基层学前教育中的实践与温度:以童声与巧思照亮普惠之路

 日期:2025-08-05 点击数:551

响应“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扩容提质”的时代号召,带着服务基层教育的热忱与将所学付诸实践的渴望,在这个暑假,我选择了深入基层幼儿园进行社会实践。

一、童谣新唱,行为润物细无声:专科课程的“观察力”落地开花

在大班幼儿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中,老师们常常疲惫于琐碎的提醒与纠正。一次午休后的盥洗环节,孩子们推挤喧闹的场景启发了我的思考——这正是专科课程《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强调的“捕捉教育契机”。为了学以致用,切实服务实践点,我尝试将传统儿歌《小蚂蚁》进行情境化改编,融入排队、节约等规则元素,并配合简单的手势。随后,将这新编的童谣巧妙地嵌入每日的生活流程。孩子们很快被这朗朗上口的旋律吸引,在不知不觉的歌唱中内化了行为规范。

这并非高深的理论,而是专科教育赋予我们“观察-分析-设计-干预”的闭环能力在基层最朴实的绽放。它无需昂贵的教具,却能精准回应玩教具与师资相对有限的环境下行为养成的核心需求,让规范教育浸润着童谣的暖意。而这也正是我投身社会实践,希望用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初衷体现。

二、变废为宝,游戏扎根乡土:专科课程的“创造力”焕发本土生机

基层园所常常面临玩教具匮乏的挑战。当看到食堂废弃的鸡蛋托盘堆积如山时,我的灵感瞬间被点燃。利用实践课的机会,我与孩子们一起清洗、裁剪这些硬质纸托,用麻绳缠绕、彩笔点缀,再粘贴上当地常见的三角梅干花或小贝壳,一个个独一无二的“本土风情书签”便诞生了。

在动手过程中,孩子们体验着创造的喜悦,也建立起对身边材料的珍视与对本土文化的亲近。这些低成本、高参与度的实践,正是专科教育强调“因地制宜、变废为宝”理念的生动写照。它跳脱了对昂贵商业玩具的依赖,让游戏深深扎根于孩子生活的土壤,在资源相对紧张的基层园所里,点燃了普惠教育的创意火花。

三、适配与温度:专科教育在基层学前教育的时代回响

儿歌改编与鸡蛋托新生,这两次微小的实践,不仅有效解决了眼前的具体问题,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专科教育与基层学前教育需求之间天然的适配性,以及其中蕴含的独特教育温度。这份适配与温度,正是专科生在普惠之路上的时代价值所在:

首先,专科课程如“幼儿行为观察”、“简易玩教具制作”,其核心技能直指基层园所中师资有限、资源紧张的核心痛点。而此次的暑期实践也成为了检验和发挥这种能力的绝佳平台。它培养了我们“用最少资源撬动最大教育价值”的思维和能力,即无论是用一首改编童谣替代反复说教管理行为,还是将废弃物转化为蕴含本土文化的玩教具。这种基于现实约束、聚焦实际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是专科教育赋予我们在基层大显身手的核心优势。

其次,专科教育重技能、强实践的特点,使我们能迅速将课堂所学迁移到真实、复杂多变的教育场景中,提升了“即战力”。社会实践正是宝贵的“练兵场”,加速了我们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基层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案的进程。面对盥洗间的混乱或教具短缺,我们能更快地调用所学,构思并实施干预策略。

最后,无论是童谣中蕴含的行为引导所传递的规则意识与秩序感,还是利用废弃材料时共同创造的喜悦所传递的环保理念与乡土情怀,都深深植根于“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者与幼儿、与环境的积极情感联结。这种温度,超越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关乎价值观的浸润和心灵的滋养。它是普惠教育从“有园上”迈向“上好园”不可或缺的软实力,是让孩子感受到关爱、尊重和归属感的关键。在基层的实践,让我真切领悟到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联结与生命的影响。

当每一首改编的儿歌在教室回荡,当每一件本土材料在游戏中焕发新生,这童声与巧思的交响,便是普惠路上不可或缺的“微光”。我们不仅是在传授知识、养成习惯,更是在用最朴素而有力的方式宣告:优质学前教育并非资源的堆砌,而是教育者智慧与深情的结晶——于微处见光华,在平凡中育希望。带着暑期实践中淬炼出的这份能力与信念,我深信,我们能用专业赋予的“适配力”与“温度感”,让普惠教育的阳光穿透现实的缝隙,温暖更多孩子的童年。

钦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黄清林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