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资讯

语通中外助振兴,青春建功“百千万”: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以语言之力绘就连樟新篇

 日期:2025-07-30 点击数:44

英德市连江口镇连樟村是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后续简称“百千万”)的生动实践地——这个曾为省定贫困村的村庄,如今以麻竹笋、丝苗米等特色产业撑起2023年超200万元的集体收入,蜕变为乡村振兴示范村。7月9日,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拾光兴农”突击队进驻连樟,以“语言搭桥、文化赋能”为使命,将外语专长转化为农产“出海”、文旅推广的实效,让青春力量在乡村振兴一线落地生根。

实践队于连樟村水坝合影 供图:徐欣绮

实践队于习总书记嘱托石前合影 供稿:徐欣绮

一、聚焦成果转化,让“外语智慧”融入“百千万工程”长效

突击队深知“百千万工程”需久久为功,聚焦成果转化,在连樟村实践中,突击队形成系列助力连樟“走出去”的核心成果。

多语种成果落地:为连樟农产贴“国际标签”,为文旅搭“语言桥梁”

围绕麻竹笋、丝苗米、灵芝打造“竹韵拾光”“拾光育米”“拾光蕴芝”系列,配套中英法三语宣传片。内容既符合“县域品牌标准化”要求,详解种植标准、营养成分,又融入客家农耕文化,为连樟农产对接跨境市场铺路,让“村味”有了清晰的“国际名片”。

实践队制作“拾光”系列多语农产宣传片 供图李咏珊

视觉化传播工具:让乡土符号会“说话”

团队设计的笋系列吉祥物,将麻竹笋形态与客家围屋曲线结合,搭配“Lianzhang’s Bounty, Nature’s Gift”多语标语,让农产自带文化记忆点;LOGO以“连樟”拼音首字母“L”“Z”为骨架,勾勒溪流、稻田等生态元素,传递“山水育农”理念;灵芝包装则用中英双语标注“青山绿水出好芝”,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品牌竞争力,将被仙草公园投入使用。

连樟村采用的笋吉祥物设计形象展示图

连樟村采用的LOGO设计展示图

连樟村采用的灵芝包装设计展示图

灵芝包装设计展示动图(水印为拾光兴农拼音)供图:洪芷莹 刘凤

文旅融合手册:为县域旅游搭好“语言桥梁”

以农文旅融合路线为脉络,编制手绘导览手册:3A景点导览图旁附中英双语解说,从“古驿道的客家故事”到“稻田艺术四季景”,既服务“县域旅游联动”,也为连樟申报国家级3A景区提供标准化外语支撑,让游客读懂山水间的振兴密码。

连樟村采用的实践队手绘导览图 供图:邓茹菲 刘凤

连樟村采用的农文旅手册部分内页 供图:刘凤

二、双语调研精准“把脉”:从田间地头摸清“出海”需求

成果落地的背后,是扎实的前期调研。突击队紧扣“百千万工程”中“产业兴村、县域联动”要求,以“双语调研”摸清连樟发展脉搏:在村史展览馆开展“双语溯源”,用中英对照梳理村庄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关键节点,理解“县镇村协同”的实践逻辑;走访麻竹笋基地、灵芝大棚时,边记录“采收周期”“加工标准”,边建立“bamboo shoot cultivation”等场景化术语库;与村干部座谈聚焦“镇域产业协同”,借鉴外语案例提出“连樟农产+县域物流+跨境电商”建议;面对村民时,粤语、普通话、客家话切换间,收集到“想学制外销技术”“盼特产走出去”的朴实诉求,为成果精准落地筑牢基础。

实践队倾听村干部讲解连樟村脱贫史

实践队实地调研同村委开展座谈会

三、从课堂到田间:“沉浸式”实践让语言服务“接地气、见实效”

调研成果转化为看得见的实践,突击队将外语专长融入“百千万”建设各环节,让服务既接“地气”又有“国际范儿”。

田间地头的“语言实践课”成独特风景。队员们种丝苗米时琢磨“稻穗饱满度”的精准译法,采灵芝时录制“Ganoderma生长术语”双语短视频,既帮村民储备外销知识,也让专业学习扎根泥土——“以前在教室背农业词汇,现在在田里‘现学现用’,这才是最生动的实践课。”队员的感悟道出实践真谛。

数字赋能的“跨语传播”更显成效。响应“百千万工程”“数字乡村”要求,团队策划的仙草公园灵芝科普直播,以中英双语解说串联“Ganoderma lucidum的药用价值”与连樟生态优势,吸引超8000人次关注、3万点赞,更引经销商在线询价,让“村味”接上“网气”与“国际范儿”。

实践队下田实践

实践队采摘南瓜成果

实践队观察连樟村丝苗米

实践队采收连樟村麻竹笋

实践队采摘连樟村灵芝

广州大学‘拾光兴农’突击队拍摄的连樟村特色农产品——麻竹笋、灵芝、丝苗米

实践队直播实拍

四、校地共建长效合作:实践成果纳入连樟发展规划

 7 月 12 日,连樟村与外国语学院举行社会实践共建交流会,“拾光兴农” 突击队实践成果被纳入村庄长期发展规划。返程途中,实践队收到了来自连樟村村两委的感谢信。信中提到,突击队发挥多专业优势,助力农产品国际化推广,“精心创作了多语宣传片,让这些承载着连樟村土地芬芳的农产品,有了走向更广阔国际市场的‘敲门砖’”设计了笋系列吉祥物等文旅IP,制作多语文旅手册,“精准支持了我们申报国家级3A旅游景点的工作”。村委对突击队成果高度认可,已达成长期合作意向,期待未来深化合作。

连樟村村委致突击队的一封感谢信

从为农产贴“国际标签”到为文旅搭“语言桥梁”,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学子们用专业所长,让连樟的麻竹笋、灵芝有了“走出去”的底气。这场“语言+乡村振兴”的实践,不仅是高校服务“百千万工程”的生动注脚,更证明:青年力量扎根大地,专业知识对接需求,就能让“青春建功”从口号变为看得见的实效。(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拾光兴农”突击队 洪芷莹

突击队和村书记在村委门前合影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