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资讯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淮文脉·思政燎原——淮师大学子安徽五大文化调研行记

 日期:2025-07-23 点击数:8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响应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2025年暑假,淮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淮文脉·思政燎原实践团奔赴安徽各地,开启一场深入探寻安徽五大文化的调研之旅。

深溯淮河文脉,守护花鼓灯魂

灯鼓传薪队前往蚌埠,探寻国家级非遗花鼓灯的传承之路。在博物馆内,队员们详录灯谱鼓点,拍摄文物细节,感受历史脉动。傍晚奔赴张公山公园,分发调研问卷并对群众进行采访。次日深入冯嘴村,市级传承人冯鼎伟演示“盘鼓”绝技,道出花鼓灯角色体系之妙;省级传承人冯太新分享坚守故事,却也道出传承困境;亦有村支部泛黄账册,展现出传习所年久失修、经费不足等现实问题。队员们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思政课,在蚌埠梅园社区生动讲授,从艺人排练场景到古老鼓具,引导居民成为花鼓灯价值的理解者与守护者。

(图1 采访省级花鼓灯传承人冯太新)

激活长江非遗,共绘生态新篇

铁韵丝情护江队聚焦长江沿线芜湖铁画和马鞍山丝画非遗项目,开展赋能生态修复实践。在采石矶,队员们登三台阁、探三元洞,滨江文化公园骑行,体悟守护长江意义。于马鞍山洪滨丝画馆,精美的丝画作品引发对非遗与长江生态关联的思考。在芜湖工艺美术厂与赭山铁画博物馆,领悟铁画艺术与长江生态守护的内在联系。实践最后一站芜湖滨江园,夕阳余晖映照长江大桥与奔流江水,队员们决心将非遗生态智慧转化为守护长江行动,成为文化传承者与生态守护者。

(图2 芜湖工艺美术厂戴元宝师傅制作铁画的瞬间)

谱写黄梅夏韵,探寻思政融合

黄梅夏韵队深入安庆市黄梅戏发源地,以黄梅戏的青年化表达为主题开展实践。观看黄梅戏《延年和乔年》,体悟革命先辈信仰力量与家国担当,感受思政赋能艺术的感染力。参观安庆博物馆黄梅戏展厅,回溯“红色戏曲”历史,触摸红色血脉。小辞店黄梅戏主题咖啡馆内,探寻非遗与现代生活融合范式;与安庆师范大学黄梅剧艺术学院交流,参与剧目排练,了解该学院推动黄梅戏现代化、思政化、潮流化经验。队员们将实践成果转化为书面材料,持续探索“非遗+思政”的实践路径。

(图3 团队成员参观安庆博物馆)

探寻徽州古韵,守艺墨灯传薪

云起徽州队前往歙县,调研徽墨和鱼灯非遗。在胡开文墨厂,了解徽墨八道工序,体验描金不易,记录传承困境。于瞻淇村采访鱼灯非遗传承人郑冬蛟,参观鱼灯,学习戏鱼灯动作与寓意,走访村民聆听故事,认识到非遗是融入生活的文化形态。通过调研,实践团清晰感受到徽墨与鱼灯保护传承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助力更多人感知徽州文化魅力。

(图4 团队对郑冬蛟先生进行采访)

江淮文脉传承,续写运河华章

皖韵运河队深入淮北与宿州,探寻运河文脉传承创新路径。在淮北市博物馆了解柳孜运河文化,与讲解员交流文化宣传问题。于柳孜遗址博物馆沉浸式体验科技赋能文化,走访村落发现人口分布与文化疏离问题,临涣古镇饮茶习俗里感受运河生活滋味。宿州市博物馆学习运河遗址宣传创新方式,全景展示地下纵切面激发兴趣。考察结束,队员们提出运河传承需修“两条路”——一条是让群众走得进遗址的交通路,一条是让信息畅通无阻的数字路、搭“两座桥”——一座连接传统与现代,让非遗变潮、让文创出彩;一座串联政府与群众,让每个人都能成为运河故事的讲述者,推动文脉永续传承。

(图5实践团队与当地居民共饮棒棒茶)

此次安徽五大文化调研之旅,队员们以青春之名,赴文化之约,在实地调研中触摸历史温度,用脚步丈量文化根脉,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构建起“行走的思政课”。未来,团队将继续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把所见所闻、所学所悟融入后续实践,深入挖掘安徽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大众视野、融入现代生活。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征程中,持续贡献青年智慧与力量,让江淮文脉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彩,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助力文化强国建设而不懈奋斗。

作者:施海萱

摄影:鲁明宇、潘思涵、曹雨晴、崔香琴、刘莉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