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赋能兰州乡土,探觅北狮舞动的传奇脉络
01遇见非遗
在黄河之滨的兰州,有一种传承千年的非遗民俗艺术——兰州北狮,以其雄浑豪迈的风格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黄河非遗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2025年7月19日,实践队全体成员有幸拜访了兰州北狮第三代非遗传承人——柴宗峰,聆听他与北狮的不解之缘,感受到了这一古老技艺的独特魅力与传承艰辛。
02走进非遗
走进传承人柴宗峰主办的兰州市非遗北狮研学传承基地,实践队员们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武术魅力和文化内涵的狮舞世界,基地内随处可见传承人和团队多年来的荣耀与坚守。柴宗峰自幼习武,14岁时因扎实的武术功底被选入社火队伍,从此与北狮结下了不解之缘。“武术是舞狮的根基,只有拥有扎实的武术基础,才能赋予狮子鲜活的生命力。”柴宗峰一边展示着北狮表演中的经典动作,一边向队员们讲解。
03北狮起源与“狮王”之路
兰州北狮起源于汉唐军营,兴盛于明清市井,承载着中华民族两千余年的历史记忆。与轻巧灵动的南狮不同,北狮以其表演动作幅度大、力量感强,展现出威武霸气的气势,而所舞狮子的造型更是极为讲究。硕大的狮头由竹篾、麻绳等传统材料手工扎制而成,厚重不失灵动,线条刚劲有力;一双铜铃大眼炯炯有神,仿佛能洞察世间万象;狮身覆盖着层层麻质狮毛,蓬松且富有质感,舞动起来,鬃毛随风飞扬,尽显“兽中之王”的威严霸气。
在实践队员们访谈的过程中,逐渐了解了兰州非遗北狮技艺的传承道路。传承人柴宗峰在其中付出了无数的努力与汗水,2004年 —2006年期间,他走访了兰州各地的舞狮队伍,收集整理相关资料的同时,又通过网络了解、钻研北狮的相关信息。在继承兰州非遗北狮传统套路的基础上,他大胆创新,独创八卦阵法优化走位,编排北狮乌龙盘打拜年、三进退打狮子等新套路,还设计了北狮引狮郎表演环节,让北狮表演更具观赏性与节奏感。此外,他还在狮舞动作中融入了南派北狮舞的“抖毛发”、“挠耳朵”、“舔腿”等动作,使得兰州非遗北狮的表演在传统基础上更加丰富灵动。终于,在2008年兰州鼓王·狮王争霸赛上斩获冠军,荣获“狮王”称号。
04艰难地传承之路
然而非遗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柴宗峰在这过程中遭遇过诸多挫折与困难。2009年,他在练习空翻时手腕骨裂,但为了演出,他放弃手术,最终落下后遗症。2024年,为教徒弟空翻,他强忍旧伤重新投入训练。为维持传习所的运转,他一边经营生意,一边将全部收入投入公益教学。“传承兰州北狮是我的责任,只要还有一个孩子想学,我就不能放弃。”柴宗峰坚定地表达。
令人欣慰的是,在传承人柴宗峰的影响下,他的子女也加入到兰州非遗北狮的传承队伍中。14岁的女儿柴楚妍已成长为出色的“引狮郎”,表演时动作干净利落,颇有父亲当年的风采。柴宗峰的儿子和外甥们也在狮舞学习中不断成长,成为兰州北狮传承的新生力量。
05成功“破圈”
为了让兰州非遗北狮走的更远更久,传承人柴宗峰带领团队积极参加各类非遗展演和文旅活动。无论是热闹的社火表演,还是庄重的文化遗产日活动,都能看到他们矫健的身影。柴宗峰走进20余所中小学,开发青少年课程,让更多孩子了解和喜爱这一非遗传统技艺。同时,积极利用短视频平台发布数千个原创作品,收获百万点赞,让兰州非遗北狮在网络上成功“破圈” 。
从汉代军阵中的助威舞狮,到当代校园里的文化课堂,兰州北狮的传承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生动体现。在柴宗峰这位 “兰州狮王” 的坚守与努力下,黄河岸边的狮吼正穿越千年时光,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下,兰州北狮这一古老的非遗技艺必将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成为兰州市的又一张闪亮名片。
(作者:西安明德理工学院马哲 何怡伶 郭冉 张鸣喆 刘妍卓)